「簡述中國 牘懂絲路」流動展走進山東大學 聆聽古絲路上的文明迴響

10月13日,由山東大學與甘肅簡牘博物館聯合主辦的「簡述中國牘懂絲路」流動展正式啟幕。這場跨越千里的文化之約,讓在場觀眾得以近距離地感受簡牘裏沉澱的歷史溫度,聆聽古絲路上的文明迴響。
本次展覽精心設置24個主題版面,以「簡牘時代」「簡述絲路」「邊塞人家」「書於簡帛」四大專題為脈絡,輔以「家國情懷」「民風習俗」「社會生產」「郵驛交通」四個維度的細節呈現,構建起立體鮮活的簡牘文化空間。其中「書於簡帛」呈現了古代文書的書寫智慧與書法藝術,展區複製品《候官日常簿》記錄的戍邊考勤制度,與當代管理智慧一脈相承。

山東大學黨委副書記李向陽在致辭時表示,此次展覽為師生搭建了一個近距離學習簡牘文化與絲路文明的流動課堂,讓師生進一步讀懂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和價值,理解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兼容並蓄」的傳承。期望學校與甘肅簡牘博物館以展覽為契機,深化在簡牘學研究及文物修復保護等方面的合作,展示中華優秀文明成果。
甘肅簡牘博物館作為目前全國漢簡藏量最大的國家一級博物館,館藏簡牘近4萬枚,珍貴文物佔比與一級文物數量均居甘肅首位。甘肅簡牘博物館副館長徐睿以「絲路漢簡中的文明對話」為切入點,強調「這些出土文獻不僅記錄着邊塞生活,更見證了中華文明的開放包容」。

活動現場,簡冊編聯與書寫體驗區排起長隊。志願者本科生黃可其在講解員指導下完成首份簡牘作品的製作:「親手將竹片編聯成策,才懂『韋編三絕』的深意。」據現場負責老師沙曉紅介紹,展覽首日便有近百名師生參與,互動體驗讓傳統文化從「靜態觀賞」變為「動態感知」。
【發布】大公文匯國際傳播中心
【採寫】殷江宏 趙填塬(實習生)
【編輯】劉暢
【初審】田欣妍
【終審】鍾俊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