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鄉村振興 哈爾濱醫科大學為農村老年人防跌倒提供「中國方案」
【記者吳千哈爾濱報道】將簡化的下肢力量與平衡訓練和富有鄉土文化色彩的健康教育實踐嵌入國家基本公共衞生服務,由村醫主導和持續干預,並在社區村民廣泛參與下,農村老年人跌倒風險得以顯著下降。近日,由哈爾濱醫科大學公共衞生學院副院長田懋一教授與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全科醫學學科帶頭人王永晨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聯合多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醫學院校,完成了一項重要的整群隨機對照試驗,相關研究成果8月25日在線發表於國際著名醫學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上。研究成果為築牢鄉村振興的「健康基石」提供了可廣泛適用的「中國方案」。
據悉,在過去的30年間,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的跌倒負擔大幅攀升,2019年每10萬人口新發跌倒3799.4例。田懋一教授、王永晨教授及博士研究生彭俊禕等人聯合黑龍江、湖北、廣東三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及山西長治醫學院團隊,於2023年9月至2025年1月深入上述4省8個項目點128個村莊,最終基線共招募2610名60歲及以上跌倒高風險老年人,研究人群總體平均年齡為70.5歲。
在總體平均358天的隨訪期間,由村醫帶領實施、老年人共同參與的綜合干預措施中,僅29.7%的參與者報告至少發生一次跌倒,顯著低於對照組的38.3%;干預組的跌倒發生率也顯著下降,由對照組的1.4次/人年降至0.8次/人年,跌倒致傷比例從21.6%降至15.2%。在功能運動表現上,接受干預的老年人完成30秒坐立測試的次數較對照組顯著增加,完成全部四階段平衡測試的人數比例明顯上升;健康相關生活質量評分同樣顯著改善,干預組平均評分達到0.89,相比對照組的0.85具備統計學顯著性和臨床實際意義。
整體數據顯示,村醫主導的干預措施在降低跌倒風險、提高老年人功能運動能力及生活質量方面效果顯著,且所有結果在進行敏感性分析後均保持穩健。進一步的亞組分析還發現,無論年齡、性別、體重指數、有無跌倒史、合併慢性疾病的數量或對跌倒的擔憂程度如何,干預措施對降低跌倒風險均表現出一致的正向效果,由此證實這項干預方案的廣泛適用性與較強的可推廣性。
「研究的顯著特點是干預方案並未依賴高精尖設備或專業康復醫生,而是藉助了目前的基層醫療衞生網絡,利用村醫這一接地氣、時間相對靈活的本土資源,把健康服務真正送進田間地頭、鄉里巷間。」田懋一教授介紹,在具體干預過程中,研究團隊設計了一套「七式簡化版」的下肢肌力與平衡訓練動作,並將健康教育內容製作成季度視頻,由村醫在日常干預中組織播放和講解。
田懋一教授告訴記者,視頻內容不僅使用鄉土方言進行解說,還穿插了本地老人分享自己的鍛煉經歷及防跌倒經驗。這種做法不僅增強了干預的文化親和力,也激活了農村社區中根深蒂固的互助精神,讓『防跌倒』不再只是醫生的事情,而成了整個社區的共同責任。
王永晨教授認為,此項試驗的意義在於給出了一個不依賴優質資源也能見效的解決方案——村醫具備一定的醫療服務能力與相對輕鬆自如的時間安排,靠基層衞生網底的托舉、靠村醫的帶動、靠鄰里之間的互助,就能夠把「防跌倒」變成一種日常化、社區化的公共行動。
「防跌倒並非僅僅屬於醫生、政策制定者和政府行政管理部門的事,每一位老人尤其是農村老年群體都要主動參與進來,加強自我管理,不能置身事外。」博士研究生彭俊禕倡議,平時要堅持進行下肢肌力和平衡訓練、定期審查藥物(如安眠藥、降壓藥是否引起頭暈等)、保持居家環境的良好照明和防滑措施、與家人分享近期是否有輕微絆倒或站立不穩的經歷,這些都是降低跌倒風險的重要環節。同時,防跌倒不能局限於城市社區,還要延伸到廣大鄉村,讓農民群眾也有同樣的獲得感、幸福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