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對等關稅」今生效 美媒:新貿易秩序難持久

韓國民眾集會抗議,不滿特朗普加徵關稅。(美聯社)

香港文匯報綜合報道,美國總統特朗普設定的「對等關稅」暫緩期限周五(8月1日)到期,特朗普稱不會再次延長。美國目前已與多個貿易夥伴達成協議,歐盟和韓國將承受15%關稅,印度為25%,巴西更高達50%。《華爾街日報》指出,特朗普建立的新貿易秩序非常脆弱且缺乏合法性,將難以持久。

該報指出,特朗普在美國沒有付出代價的情況下,意圖透過讓其他國家付出更大的損失,逐步擊破每個貿易夥伴,讓他們看到若不按照他的條件達成協議,之後將面臨更差待遇。歐盟是少數能制衡美國的盟友,然而由於擔心美國拋棄烏克蘭或背棄北約,儘管已制訂報復計劃但從未實施。但中國對美國關稅進行果斷反制,得到與美國盟友截然不同的結果。

美可隨時威脅加徵更高關稅

特朗普一直認為其他國家佔美國便宜,令美國承受巨額貿易逆差,他提出的解決方案是對美國市場准入及其提供的軍事保護「收費」。部分國家已接受特朗普有關市場准入的條件,北約夥伴亦同意將國防開支提高至國內生產總值(GDP)的5%。相關反應令特朗普緩和對北約和烏克蘭的態度,他周一縮短要求俄烏停火的期限,並威脅對俄羅斯制裁。

諮詢公司歐亞集團歐洲區總監拉赫曼表示,「特朗普對歐洲有兩個擔憂,一是他們佔了美國安全保護傘的便宜,二是他們的貿易不平衡,歐洲市場就像一個堡壘。在這兩方面,特朗普都進行勒索式施壓。」他分析稱,15%基準關稅和5%軍費開支承諾,代表了特朗普的勝利,令雙方之間的關係稍微穩固了一些。

美國貿易代表格里爾表示,特朗普關稅的3個經濟目標分別是減少貨物貿易逆差、提高通脹調整後收入,以及提高製造業在國內生產總值(GDP)中的佔比,但《華爾街日報》表示,這些目標未有考慮消費者將承擔的關稅成本。達特茅斯學院貿易歷史學家歐文形容,最新的貿易協議是「君子協定」,總統在法律上不受這些協議條款約束。特朗普可隨時以任何理由再次威脅加徵更高關稅,包括威脅奪取格陵蘭島,或假借保護美國科企免受歐洲稅收或審查的名義。特朗普亦繞開美國國會行事,即使已有美國法院裁定特朗普利用制裁法來全面徵收關稅的做法屬非法,但他仍一意孤行。

德極右批歐盟被殘酷地敲詐

此外,這些協議的單邊性質亦增加其脆弱性。因不符合自身經濟利益,其他國家遵守協議的意願亦更弱,尤其許多細節尚未敲定。日本已就特朗普要求該國對美5,500億美元(約4.3萬億港元)投資的解讀提出質疑,歐盟亦不保證實現6,000億美元(約4.7萬億港元)投資承諾。

特朗普透過脅迫手段達成協議招致反對聲浪,亦恐難令其持久。法國極右國民聯盟領導人勒龐稱,歐盟的協議是「一場政治、經濟和道德上的慘敗」。德國極右另類選擇黨(AfD)領導人魏德爾抨擊,「歐盟任由自己被殘酷地敲詐了一筆。」

《華爾街日報》分析,特朗普之所以能達成協議,是因其他國家與美國深厚的經濟和安全關係,但隨着這些國家未來數年在其他地方開拓市場並建立自己的軍隊,這種籌碼的分量將會減弱。由此產生的國際體系對美國的依賴性將降低,且穩定性也會降低。

加拿大超市標明商品是國貨,對抗美國關稅戰。(成小智 攝)

美加談判涵蓋國安議題 短期內料難達成協議

加拿大總理卡尼周三(7月30日)表示與美國的關稅談判複雜,並指當中涵蓋被美國視為關乎國家安全的議題,意味雙方談判可能無法在最後限期前完成。

卡尼在談判最後期限屆滿前兩天表示,加美兩國之間的貿易談判可能拖延到8月1日之後,並透露美國基於國家安全考慮,把汽車、鋼鐵、鋁、製藥、木材和半導體等產業視為具有「戰略意義」,顯示兩國達成協議存在很大障礙。特朗普上周赴蘇格蘭前曾表示,兩國的談判不順利,更提到美國沒有關注加拿大,似乎預示兩國談判前景不樂觀。特朗普在7月10日發出的關稅信,指明兩國若無法達成協議,美國從8月1日起對加拿大進口商品徵收35%關稅,但涵蓋在《美墨加貿易協定》的項目獲得豁免。

加冀維持《美墨加貿易協定》豁免項目

加拿大商會公共政策主管霍姆斯表示,無論美加能否達成協議,對加拿大經濟和企業最重要的,反而是卡尼政府必須確保美國履行承諾,維持符合《美墨加貿易協定》的商品獲得豁免關稅,否則加拿大面對的絕對是一場經濟危機。不過,霍姆斯警告特朗普的政策「無定向風」,即使兩國能夠簽署貿易協議,加拿大亦不能排除特朗普在簽署協議後要求徵收更多關稅。小型企業倡導組織負責人丹凱利認為,卡尼必須把維持《美墨加貿易協定》豁免關稅項目不變放在首位,甚至較試圖降低鋼鐵、鋁、汽車和銅的特定產業關稅更重要。

自從特朗普發動關稅戰以來,與美國毗鄰的加拿大首當其衝,成為特朗普的最早徵稅對象。蒙特利爾經濟研究所(MEI)發表的新報告指出,加拿大對進口美國商品徵收報復性關稅,至今已導致加拿大的企業和家庭損耗15億加元(約85億港元),若美加無法達成協議,預計到2026年4月,加國企業和家庭的損耗將飆升至90億加元(約510億港元)。

韓「進貢」3.5萬億換15%關稅 反對黨批讓步太多

美國總統特朗普周三(7月30日)宣布與韓國達成貿易協議,美國對韓徵收15%關稅,韓國將向美提供3,500億美元(約2.7萬億港元)投資資金,並承諾採購1,000億美元(約7,849億港元)的液化天然氣或其他能源產品,韓總統李在明稱協議強化兩國合作,有助鞏固美韓同盟。不過協議面對韓國反對黨的質疑聲浪,批評政府對特朗普讓步太多。

拒開放更多農畜產品市場

韓國總統室政策室長金容範周四表示,美國從8月1日起對韓徵收的「對等關稅」,稅率從原先的25%下調至15%,包含韓國生產的汽車,今後在對美出口半導體及藥物方面,與其他國家相比,韓國不會處於不利地位。金容範坦言在與美磋商過程中,美國強烈要求韓開放更多農畜產品市場,但考慮到糧食安全和農業敏感性,韓國堅守立場,雙方最終同意韓國不進一步開放美國大米和牛肉進口。

至於3,500億美元投資基金,金容範稱包含兩國造船合作基金1,500億美元(約1.17萬億港元),還有韓國在半導體、核電、電池、生物等領域對美投資2,000億美元(約1.57萬億港元)。

對此,韓國最大在野黨國民力量黨質疑,李在明政府急於與美方達成協議,作出太多讓步。國民力量黨臨時黨魁宋彥錫指出,韓國將在美投資及購買能源的金額合計4,500億美元(約3.5萬億港元),不知是否已超出韓國外匯儲備數額。

宋彥錫直言,雖然兩國元首都宣布關稅談判結束,但最終協議卻說要等待兩周後李在明到訪美國,與特朗普在白宮舉行會談時才會完全公布,民眾很難理解背後原因,認為政府需向國民詳細解釋,韓國在關稅談判中是否承受很大負擔。

巴西民眾焚燒美國國旗及特朗普肖像。(路透社)

特朗普簽令徵巴西50%關稅 橙汁飛機等700種類別豁免

美國總統特朗普周三(7月30日)簽署行政命令,正式宣布對巴西進口產品徵收50%關稅,但石油、橙汁和飛機等產品被列入例外名單。

特朗普4月已宣布對巴西產品徵收10%關稅,周三再簽署行政令,在10%的基準關稅基礎上,對巴西進口產品加徵40%關稅。該行政令同時對包括橙汁、飛機、鐵礦石和燃料產品、化肥等約700種類別產品予以豁免,將不受加徵40%關稅影響。肉類、水果和咖啡雖沒有列入例外名單,但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表示,美方正考慮對咖啡、芒果和可可等美國沒有生產的食品實行零關稅,新關稅將於8月6日開始生效。

白宮稱,新關稅目的在於解決巴西政府最近的政策、做法和行動,指巴西的政策和行動對美國國家安全、外交政策和經濟構成不尋常的威脅,「巴西政府出於政治動機,對前總統博爾索納羅及其數千名支持者進行迫害、恐嚇、騷擾、審查和起訴,構成嚴重侵犯人權行為,破壞巴西法治。」

對部分進口銅徵50%關稅

特朗普同日還簽署公告,以「國家安全」為由,下令對部分進口銅徵收50%關稅。受消息影響,COMEX期銅價格大幅下跌逾18%。路透社報道,根據白宮聲明,美國自8月1日起對半成品銅產品,以及含銅量高的衍生產品徵收50%關稅。不過除銅礦石及廢銅不受影響外,精煉銅和陰性銅亦排除在外。新措施是在特朗普2月下令根據「232條款」展開調查後推出。

(來源:香港文匯報A20:國際 2025/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