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青年師生赴盧氏縣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青春逢盛世,奮鬥正當時。7月14日至7月20日,來自鄭州大學18個學院的300餘名師生赴盧氏縣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青年師生們用腳步丈量大地,用實踐檢驗真理,用內心感應時代脈搏,在社會課堂中受教育、長才幹、作貢獻。

足跡踐初心,青語傳薪火。歷史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計算機與人工智能學院實踐團隊走進石大山抗日戰爭紀念館、石大山戰役遺址、官坡鎮紅二十五軍軍部舊址,聆聽革命故事,汲取奮進力量,並開展紅色精神主題宣講活動,通過「紅色知識問答」「戰役路線拚圖」「場景還原」等形式帶領孩子們重溫英烈事跡,感悟革命精神,以實際行動傳承紅色精神,展現責任擔當。
青春行沃野,科普啟新篇。物理學院科普志願服務隊充分發揮專業優勢,精心策劃一系列兼具科學性與趣味性的實驗,讓孩子們在玩樂中觸摸科學、愛上科學,以青春之行傳播「愛國、創新、求實、奉獻」的科學火種。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實踐團隊在當地開展「電子產品義修」活動,並舉辦AI科普活動,實踐隊員指導孩子們親手操控基於STM32的智能小車,讓孩子們近距離感受科學魅力。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實踐團隊從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品入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孩子們講解不同材料的特性,同時用虛擬形象「小明同學」帶領孩子們參觀鄭州大學,領悟科研人員深耕材料領域的精神。

律韻安阡陌,普法暖人心。為充分發揮法治宣傳教育在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中的基礎性作用,法學院實踐團隊深入東明鎮東明村、北蘇村等9個行政村開展普法宣講活動。宣講中,實踐隊員結合真實案例進行講解,設計法律知識盲盒、繪製法治文化牆和法條拚貼詩等活動形式,讓晦澀難懂的法律條文變得生動有趣,為提升基層群眾法治素養,扎實推動鄉村法治建設貢獻青春力量。
支教亮童心,鄉音融普聲。水利與交通學院、土木工程學院實踐團隊在盧氏縣東明鎮開展為期一周的支教活動,語文課上的飛花令、英語課上的字母動畫、推廣普通話的「小小故事會」……隊員們精心準備的課堂內容讓孩子們收穫滿滿。外國語與國際關係學院實踐團隊在興賢裏社區開展了關愛教育。
美育潤鄉土,筆墨繪振興。「以前這牆光禿禿的,現在畫得這麼好看,畫到我們心坎上了!」美術學院實踐團隊深入挖掘湯河文化等地域特色元素,用畫筆點亮湯河鄉沿街牆面,隊員們克服高溫、蚊蟲等重重挑戰,用創意與行動書寫青年擔當,在短短5天時間內完成了20面主題牆繪和4座橋墩的彩繪,創作總面積超500平方米,與鄉親們在藝術共創中共同繪就「校地情深」的生動畫卷。

在興賢裏社區,化工學院與建築學院學子攜手,聚焦「公正」與「法治」兩大主題,充分發揮專業特長和創新思維,在社區牆壁上勾勒出一幅幅生動展現新時代鄉風文明與鄉村振興成果的牆繪作品,用青春色彩為社區注入文化新活力。
訪企紓困境,知行助農興。國際學院實踐團隊實地參觀調研河南獻民茶業有限公司等9家企業,師生們深入生產一線,積極探索構建農企聯動模式、拓展產銷路徑的新路徑,助力當地產業振興。此外,農學院實踐團隊探訪河南中錦園實業有限公司等10餘家特色企業,了解當地特色產業的發展現狀、現實困境及市場需求,結合專業知識為企業發展紓困解難。
青醫護健康,義診解民憂。第五臨床醫學院實踐團隊深入革命老區開展健康科普宣傳,為村民測量血壓、血糖,解答健康疑問,並上門為行動不便的老人檢查身體、指導合理用藥,助力解決村民「看病遠、看病難」問題。第二臨床醫學院實踐團隊在興賢裏社區開展免費義診、健康體檢、健康諮詢等 「一站式」 健康服務,並通過模擬實操、模型演練等方式普及心肺復甦等實用技能,活動累計服務群眾1200餘人。
音築新農村,樂動新時代。音樂學院實踐團隊在興賢裏社區開展以「青春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為主題的文藝匯演活動,師生們充分發揮自身文藝特長,精心籌備豫劇《老百姓心裏有桿秤》、舞蹈《唱支山歌給黨聽》、歌曲《醉美盧氏》等節目,將青春活力與地方文化特色巧妙融合,在盛夏之夜為社區居民獻上了一場文化盛宴,為校地雙方共敘幫扶深厚情誼搭建橋樑,為鄉村文化振興注入青春動能。
活動期間,校黨委副書記王利國帶隊,看望慰問在盧氏縣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青年師生。他詳細詢問大家的工作、生活情況,了解實踐中的困難與收穫,對師生和醫護人員的辛勤付出與奉獻精神給予高度讚揚。在興賢裏社區,王利國與盧氏縣委副書記王磊共同為「鄭州大學—盧氏縣大思政課實踐基地」揭牌。

自2018年鄭州大學與盧氏縣開展「校地結對幫扶」工作以來,鄭州大學充分發揮科技、醫療、教育、人才優勢,由校團委統籌規劃,組織動員近2000名師生及醫護人員組成100多支社會實踐團隊,結合專業特色開展主題教育、科普教育、牆繪宣傳、愛心支教、公益義診等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為盧氏縣打贏脫貧攻堅戰作出了積極貢獻,在助力鄉村振興新征程中彰顯鄭大人的青春風采,獲得當地群眾和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