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威|致廣大而盡精微:五年規劃制度創新與香港戰略機遇

新中國成立以來,從第一個五年計劃到第十四個五年規劃,這項制度在實踐中形成政治定力與戰略定力的雙重優勢,既保持着「一張藍圖繪到底」的規劃韌勁,又展現出「與時俱進謀新篇」的創新品格。當前「十四五」規劃收官在即,「十五五」規劃編製啟動之際,香港作為國家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在新時代更應以主動姿態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續寫「一國兩制」實踐的新篇章。

五年規劃制度既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認識論在治國理政中的創造性運用,也是中華文明「致廣大而盡精微」治理智慧的當代表達。這項制度通過黨政軍民的系統協同,實現頂層設計與基層實踐的有機統一:黨中央確立規劃方向凝聚全民共識,國務院制定實施路徑統籌資源調配,地方政府深化落實形成政策閉環,市場力量創新突破增添發展動能。在「十四五」實踐過程中,國家經濟總量連續突破百萬億級台階,研發投入強度跨越式提升至世界經合組織國家水平,產業結構實現從「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的質變躍升。

中央領導制定實施五年規劃過程中,始終堅守政治引領與發展規律的辯證統一。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規劃全過程,既確保現代化建設方向不偏航,又持續激發制度創新的澎湃動能。特別是在處理政府與市場關係方面,通過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創新產業投資基金引導模式,實現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的深度融合。香港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建設成效,正是這種制度創新的生動注腳——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通過打破地域限制,建立專利跨境認證機制,已吸引百家國際研發機構進駐,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生態圈。

在中央政府的戰略擘畫中,香港「八大中心」定位既是國家戰略需要與香港優勢稟賦的精準契合,更是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的重要支點。國際調解院總部落戶香港,標誌中國參與國際法律治理邁出歷史性步伐;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功能的持續強化,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重要戰略支撐;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建設,搭建起東西方文明互鑒的橋樑。面對「十五五」發展新機遇,香港需以更高站位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依託「超級聯繫人」功能,在國際經貿規則重構中發揮獨特作用;聚焦數字經濟發展前沿,共建大灣區國際數據樞紐;深化綠色金融創新,助力國家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特區政府應強化與國家部委的政策協同機制,在數字經濟規則銜接、職業資格互認、跨境支付結算等重點領域先行突破,使制度型開放成為灣區融合新引擎。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五年規劃制度作為成功的實踐範本,必將繼續引領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香港作為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參與者,需以更大格局把握時代機遇,以更強擔當踐行初心使命,在深度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中,續寫「東方之珠」的璀璨華章,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香港智慧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