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圖)銘記七七事變 東華禪寺續寫佛門愛國精神

7月7日,是七七事變88周年紀念日。1937年的今天,盧溝橋畔的槍聲震碎了北平夏夜的寧靜。日本軍國主義者以「士兵失蹤」為藉口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華民族自此展開一場關乎存亡的悲壯抗爭。88載歲月流轉,昔日烽煙雖已散盡,但那段以血肉鑄就的歷史,仍在時光深處迴響。

當侵略者的炮火轟鳴,中華兒女以軀體為長城,用生命詮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誓言。這種全民抗戰的精神,在佛門弟子身上亦有深刻體現。當戰火蔓延華夏,袈裟之下熱血奔涌,禪房之中亦存家國情懷。

在民族危亡的至暗時刻,佛門弟子從未置身事外。東華禪寺愛國館內,14位高僧大德的塑像各具風骨:虛雲大師於八國聯軍侵華時隨扈護教,太虛大師以人生佛教理念匡世濟民,趙朴初居士抗戰中領導難民救濟……值此七七事變紀念日,弘一法師與巨贊法師的事跡尤為彰顯佛門愛國精神的赤子之心。

弘一法師:念佛不忘救國的文人高僧

1937年,日軍逼近閩南地區,友人勸弘一法師李叔同內避,他卻自題居室「殉教堂」,留下「為護法故,不怕槍彈」的鏗鏘誓言。這位文人出身的高僧,在民族危亡之際以岳飛「直抵黃龍府」的典故入詞,將筆墨化作抗敵號角。

他告誡弟子:「吾人所食,中華之粟;吾人所飲,溫陵之水。身為佛子,不能共紓國難,自揣不如一隻狗子。」當愛國詩句的條幅遍贈信眾,其愛國愛教思想,也就更加深入人心。

巨贊法師:上馬殺賊的佛門戰士

1939年深秋,南嶽聖化寺的鐘聲裏,29歲的巨贊法師奮筆疾書《南嶽佛道教救難協會告各地救亡團體書》。在葉劍英元帥支持下,他組建「佛教青年服務團」,後又率僧眾奔赴長沙前線。

他主編的《獅子吼》刊物如醒世驚雷,以「倭寇凶暴,天絕人性,不可忍也」的吶喊,號召佛門弟子應當遵循「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傳統,將生產化、學術化的改革與抗日救亡結合。

《獅子吼月刊》封面部分目錄。
瑤山密林。

隨着抗戰進入僵持階段,1944年,當日軍刺客將他列入黑名單時,巨贊法師與瑤王李榮保在廣西瑤山的密林中設伏殲敵數百,為抗日救國和中國革命做出了積極貢獻。

後來,他成為唯一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開國大典的僧人,周恩來總理贈以「上馬殺賊,下馬學佛」的題字。而他早已用行動詮釋了「身在佛門,國有大難方顯炎黃本色」的真諦。

東華禪寺「信教先愛國,學佛先做人,修道先發心」的家風,既傳承了歷代高僧的愛國精神,更是在黨和國家引導下確立起來的。這既是歷史傳統的延續,也是當代佛教弟子響應國家號召的必然選擇。

當和平吉祥塔在陽光下閃耀,當萬福碑林的「福」字與山河同壽,這裏的一磚一瓦都在訴說着一個真理:敬佛,此生不變;愛國,永駐於心。

88年後的今天,盧溝橋上的彈痕已化作歷史的勳章,但那段歷史留給我們的,不僅是「落後就要挨打」的警示,更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和平從不是歲月靜好,而是無數先烈用熱血築起的屏障。

如今的中國,早已不是1937年的中國,但東華禪寺僧眾仍定期在護國吉祥殿誦讀《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在農禪勞作中踐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古訓。因為他們深知:銘記歷史,不是為延續仇恨,而是讓「和平」二字重如千鈞;護國不是特定群體的責任,而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使命。

留在盧溝橋上的彈痕。

【來源】東華禪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