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經濟學家連平:願與美國談判的國家分五類 中國可瓦解美「合圍」陷阱

汽車製造業為出口和消費貢獻良多。圖為廣州一家新能源汽車的智能生產線。(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記者 章蘿蘭 上海報道)美國總統特朗普的「關稅訛詐」致全球金融市場巨震。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院長兼首席經濟學家連平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認為,中國需採取強有力的「兩手」,應對貿易摩擦可能帶來的負面衝擊。除了堅持改革開放,積極支持外貿企業拓展多元化市場,更應將擴大內需作為拉動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內生性動能。有必要再度加碼逆周期調節力度,提高宏觀政策的前瞻性、針對性與有效性。穩定資本市場上,他建議貨幣政策、財政政策進一步協同發力,短期內可考慮降準0.5個百分點及降息0.2個百分點以增加市場流動性;增加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額度、定向支持中央匯金的專項再貸款額度等作為股市直接「彈藥」。此外,加快債券發行與資金使用效率,形成擴大內需的實際政策效果,為金融市場穩定發展提供堅實可靠的經濟基礎。

連平表示,自美國對華加徵高額關稅之後,金融市場波動明顯增大,央行、中央匯金、金融監管總局等相繼採取一系列舉措以穩定資本市場,改善預期,如中央匯金持續增持ETF、金監總局調整保險資金權益類資產監管比例、央企增持或回購股票、社保基金增持股票等等,有效對沖了關稅加徵所帶來的衝擊。由於貿易戰仍未有暫緩跡象,為保障股市平穩運行,連平強調,相關政策還應進一步協同發力。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院長兼首席經濟學家連平。

短期內降準降息增流動性供給

連平建議:「短期(3個月)內,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可考慮降準0.5個百分點、降息0.2個百分點以上,以增加市場流動性供給、降低社會融資成本,支持金融機構、央企、民營上市公司、社保基金等各類機構持續增持股票,穩定市場情緒。央行亦可考慮加大公開市場操作、重啟國債交易或開始增持股指ETF,加大流動性的直接投放。」

另外,在結構性工具方面,連平認為,可下調各類再貸款利率0.5個百分點。有必要增加2,000億元(人民幣,下同)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額度,加強金融機構信貸投放的考核機制。增加1,000億元以上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額度,為金融機構、上市公司及其股東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加大對股票市場的支持力度,穩住股市。如該兩項工具額度使用率較高,可考慮再行增加額度。

向匯金公司提供充足流動性

連平特別提到,可安排2萬億元額度的專項再貸款向中央匯金公司提供充足流動性,支持其加大投資規模,更好發揮「平準基金」功能,切實保障和穩定股市。目前中央匯金管理的國有金融資本規模已超過6.4萬億元,直接持股的金融機構數量超過23家,母公司中投公司資產已超過9萬億元,具較強的融資擔保能力。央行安排2萬億元專項再貸款定向支持中央匯金補充流動性,或可用其所持有的股權、政府債券、ETF等各類金融資產或不動產權進行質押融資,資金用於增持各類市場風格的ETF,促進股市健康發展,以後視需要可進一步增加。

他還認為,應該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快債券發行與資金使用效率,落實好現有各項穩增長措施,盡快形成擴大內需的實際政策效果,為金融市場穩定發展提供堅實可靠的經濟基礎與較為樂觀的未來預期。必要時可考慮增加發行2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其中1萬億元用於追加「兩重」、「兩新」、基建等已有舉措,加大對擴大投資、促進消費、穩定外貿的財政支持力度,給予市場有力的政策信號。

以5000億元成立穩外貿基金

連平進一步解釋說:「5,000億元可用於成立穩外貿發展基金,引入商業銀行、信託、基金、實體經濟上市企業等機構投資,帶動超過2萬億元社會資本參與股權類與債權類投資,專項支持廣東、浙江、江蘇、山東、上海、福建等出口大省的優質外貿企業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為其提供中長期流動性支持,保障外貿企業與相關製造業企業生產經營。另外5,000億元資金可用於支持減稅降費及退稅政策,重點支持機電產品、電子產品及零部件、新能源汽車、光伏、紡織品和服裝、家居和傢具用品等製造企業及其上下游企業,提高增值稅與消費稅退稅率,優化審批流程、提升退稅效率,減輕外貿企業稅負,降低相關企業成本。」

應對關稅衝擊 需更大力度擴內需

連平在採訪中提到,中國需要採取強有力的「兩手」應對貿易摩擦可能帶來的負面衝擊:一方面,堅持改革開放,繼續推出系列政策優化企業營商環境、降低融資成本;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動用政策和資源,積極支持外貿企業拓展多元化市場,促進出口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產品附加值,有效抗衡加徵關稅的衝擊。

連平建議多措並舉提振消費。圖為第五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上,一名兒童與機器人互動。(新華社)

促進投資消費雙管齊下

另一方面,將擴大內需作為拉動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內生性動能,發揮其更大的積極作用。「中國經濟本身具有強有力的增長潛力和有利條件,宏觀政策有進一步加碼的能力和空間。未來有望通過擴大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提升居民消費能力,促進投資消費雙管齊下,更大力度地擴大內需以促進經濟增長。」

他強調,當下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多措並舉提振消費,並建議年內在五個方面加大政策實施力度:一是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建議追加安排國債3,000億元(人民幣,下同)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疊加全國兩會安排的3,000億元資金,共計6,000億元以更大的財政補貼力度推動大宗耐用消費品以舊換新;二是創新多元化消費場景,加快數字、綠色、智能等新型消費發展,提升金融機構服務能力和支持力度,以科技創新帶動消費升級,釋放數字化、智能化消費需求。

擴大服務業開放試點

三是拓展服務消費,2024年入境遊客超過1.3億人次,入境遊客總花費超過900億美元。建議完善免稅店政策,有序擴大單方面免簽國家範圍,簡化入境流程,擴大入境消費;四是擴大服務業開放試點,建議擴大電信、醫療、教育等領域開放試點吸引外商直接投資,釋放潛在的「一老一小」消費需求;五是提升政府消費能力,過去十年內地政府消費支出佔最終消費支出比例常年在30%左右,低於全球平均水平,建議新增5,000億至1萬億元政府公共消費支出拉動經濟增長。

分化瓦解美「合圍」陷阱 重中之重

連平指出,考慮到中國對美出口僅佔中國全部出口的14.7%、佔中國GDP比重2.3%,粗略估算,在美國對華關稅未得到減免的情況下,2025年中國出口可能下滑8%至10%、GDP增速下降1.0至1.5個百分點。他判斷,相關損失在加大投資、消費等政策刺激的情況下,應可基本對沖掉;相比之下,美國試圖脅迫其他國家和地區加入對華關稅戰的做法更值得警惕,或給中國經濟帶來更大的潛在風險,因此盡快分化瓦解特朗普政府的「合圍」陷阱,才是當前中國面對的重中之重。

「一旦中國面臨『腹背受敵』的困境,出口和GDP增速下降的壓力有可能成倍增加。但理性分析不難發現,75個所謂『願意跟美國談判』的國家和地區絕非鐵板一塊。」連平把這些國家和地區分成五類:第一類基於價值觀、國防安全或現實利益考量,死心塌地追隨美國;第二類是美國的傳統盟友,但在俄烏衝突、本國產業保護等問題上與特朗普政府有嚴重政策分歧和利益衝突;第三類是中國周邊的部分新興經濟體,對美國市場高度依賴,希望通過談判得到一定豁免,甚至幻想從中美貿易摩擦中「漁翁得利」;第四類是農產品、資源或能源產品的出口國家;第五類是對美國出口規模不大,或對中美全球兩大主要消費市場出口規模相差無幾的國家。」

「第一類數量屈指可數,對中國的影響幾可忽略。第二類抱着『談談看』的想法,但同樣保留了跟美國『硬碰硬』的實力,包括歐盟、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第三類雖主觀上試圖討好美國,但未必真能全身而退,同時它們缺乏自主創新能力和可靠的基礎設施,也離不開中國龐大的供應鏈體系或電力供應。中國對第二、三類國家和地區都有爭取的可能。第四、五類在『對等關稅』名單中佔多數,只要中國市場給的機會更多、市場更大,這些國家並不一定要選擇美國市場。」

連平強調:「從近日中央召開周邊工作會議、春季『廣交會』、接待西班牙首相來訪、領導人出訪東盟國家等重要涉外活動來看,中國政府已積極開展針對性的應對工作。」

(來源:香港文匯報A09:要聞 2025/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