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學者李成:中美貿易戰是暫時的 中國籌碼多 壓力在美方

香港大學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主任李成教授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 香港文匯報記者楊帆 攝

(香港文匯報記者 海巖、葉格子 融媒記者 黃宇威、常麗娟)4月11日傍晚,香港大學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主任李成教授在其香港大學新辦公室裏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中美貿易戰是暫時的,難以持續。關稅戰對美國傷害最大,目前壓力在美國一邊,中國手中的籌碼更多。

在李成看來,要重回談判桌,「解鈴還須繫鈴人」,美國必須拿出更多誠意,做更多事情。他強調,從中美關係大勢來看,「修昔底德陷阱」的命題是極其錯誤的,中美之間應跳出對彼此的恐懼,開展更多的合作。貿易是避免戰爭最好的方式,解決貿易爭端,不是讓霸凌取勝,雙方要做某些妥協。

美無法承受中美脫鈎後果

中美關稅戰繼續下去,勢必中斷中美貿易往來。中美會否走向脫鈎呢?李成表示,這種可能性是有的。隨後他反問:「問題是,美國受得了嗎?我覺得貿易戰應該是暫時的。」

「關稅戰對美國的傷害最大。」在李成看來,特朗普第二任期以來包括關稅戰在內的一系列做法,正加速全球化的終結,加劇許多國家對美國信譽的懷疑,加深美國內部對憲政民主前景的憂慮。美國本想傷中國,卻傷了自己,孤立了自己,傷害了美國的軟實力和聯盟體系。關稅戰對美國傷害最大,加徵關稅解決不了美國的問題,反而加劇其通貨膨脹,失業惡化,經濟景氣回落,引發企業倒閉,傷害中產階級,進而引發一連串問題。從更廣泛的影響看,美國的信譽、軟實力受到衝擊。

「首先中國不願意脫鈎。」李成進一步說,中國的態度一直是:我不怕你,我是準備好的,孤立的不是我,而是你。現在貿易戰的壓力在美國一邊,國際上對中國批評的聲音並不大。事實上,對中美貿易戰的艱巨性和持續性,中國領導人早有警示,亦有所準備。中國領導人在過去幾年就有很明智的判斷,即中美緊張關係的趨向不會那麼容易改變,無論誰做總統,美國對中國恐懼、打壓的心態不會輕易改變。

因此,中國外交的重心轉向東南亞、歐盟,產業鏈、供應鏈也在向越南、墨西哥等轉移。現在東盟、歐洲分別是中國第一、第二大貿易夥伴。習近平主席強調發展與東盟的關係,本周將訪問東盟三國,就體現了這一思路。中國的發展模式也在變化,提出雙循環戰略,現在關鍵是做好自己的事,更好地實現包容性發展。

李成教授指出,「中美貿易戰是暫時的,難以持續」。圖為4月10日,貨輪駛出山東港口青島港前灣集裝箱碼頭。新華社

重回談判桌美需提可信解決方案

未來中美如何才能重回談判桌呢?「解鈴還須繫鈴人。美國首先要做出反應。貿易戰是特朗普開啟的,需要美方提供可信靠譜的解決方案,中國願意談,相信會做出綜合評估。」李成說,「現在中國手中的籌碼更多了,包括迫使美方結束懲罰性關稅政策,在跨行業、多範疇與中國開展合作等。特朗普此前的很多做法令信任度下降,美方必須做到很多事情挽回。相信中國也會抓住這樣的機會。」

談及中美關係的大趨勢,李成認為,中美關係的惡化與誰當領導人沒有太大關聯。這是一個結構性矛盾,「美國擔憂中國會取代自己,儘管中國從來沒想過要取代美國;美國誇大中國與美國在意識形態、經濟模式、文化等方面的對抗性;認為中國中產階級吃了美國的『午餐』,搶了美國的飯碗。這些擔憂和認識不會輕易改變。」

中美需開展合作避免貿戰

不過,在李成看來,人們經常用「修昔底德陷阱」來描述中美關係,是極其錯誤的。其實,修昔底德當時並沒有得出一個肯定的宿命結論。守成大國與崛起大國之間必有一戰,這個觀點影響了很多人,好在中國領導人並不認同。李成希望中美之間跳出對彼此的恐懼,開展更多的合作。而貿易是避免戰爭最好的方式。如何避免貿易戰,不是一方屈服,讓霸凌取勝,而是雙方都作某些妥協。

美國已宣布取消芯片、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的「對等關稅」,也正在印證李成的判斷:貿易戰遲早會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