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印度吠陀與行動精神 東華論道第八期在韶關舉辦

3月23日,《東華論道——中國思想家論壇》第八期在廣東省韶關市東華禪寺順利舉辦。本期主題為「印度吠陀的全球化與《薄伽梵歌》的行動精神」,從喜馬拉雅山的源頭智慧談到數字浪潮下的現實實踐,揭示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交匯點。

本次論壇旨在探討以吠陀哲學為核心的印度文化如何在全球化與現代化背景下激發新的生命力。《薄伽梵歌》中關於責任與行動的智慧成為本次討論的重點,其通過跨越千年的哲學啟發,引導現代人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重拾內心寧靜與行動方向。同時,論壇還着眼於中印兩大古老文明在新時代的思想交匯,提出如何加強多元文化的互動與傳承,讓東方哲學為全球社會的和諧發展貢獻更多智慧。

論壇特邀浙江大學哲學博士、中國美術學院教授聞中作為主講嘉賓。聞中先生是浙江省老子研究會副會長,致力於中印文化交流研究,已出版《從大吉嶺到克什米爾》等20餘部重要學術著作。他主編的《梵澄譯叢》更被視為新時代中印思想交流的橋樑,為佛教哲學及比較文化研究鋪設了創新道路。

東華禪寺方丈萬行大和尚在本次論壇中深刻剖析了文化在當代社會中的永恒價值。他指出,佛教是中國傳統與世界文化的交融中心,在文化全球化和數字化的今天,更要以心性的修鍊、行動的覺知服務社會,讓古老的哲學智慧成為今人邁向未來的精神指引。萬行大和尚強調,宗教要以「包容、多元」的態度融入國際文化,積極參與到不同思想、不同文明的對話中,讓佛教智慧成為適應新時代、服務當代社會的重要力量。

聞中以「印度吠陀的全球化與《薄伽梵歌》的行動精神」為題,展開了一場穿越時空、跨越文明邊界的智性之旅,從喜馬拉雅山麓到數字時代的元宇宙,為我們提供一種平衡生活與工作的哲學指引。歌德讚嘆《薄伽梵歌》是「太陽下的哲理絕唱」,聞中剖析了《薄伽梵歌》的內核——「動態禪定」。他以電影《盜夢空間》比喻吠檀多哲學複雜的宇宙觀,深入探討《薄伽梵歌》如何幫助人類在道德困境中做出責任的選擇。他着重引用克里希納對阿周那的教誨,提醒現代人將哲學思想融入日常生活與社會行動中:「你的權利在於行動,而非結果」,每個人應以不執着的態度努力踐行自己的責任。

24日上午,方丈萬行大和尚與聞中、雷傳就中印文化展開深入交流,從兩千年前的白馬馱經,到泰戈爾訪華,再到當代的全球對話,這兩條思想的絲綢之路彼此深刻影響,孕育出文化的智慧結晶。如何讓中國成為文化橋樑,將亞洲哲學推向全球,需要每一位學者與修行者深思與踐行。

萬行大和尚特別指出,每個人的身份與所處的舞台,實際上都是一個為眾生服務的契機,也是廣結善緣的重要機會。他強調,宗教的本質並非目的,而是邁入「道」的途徑,是一種工具和道路。作為出家人,不僅應精通宗教經典與教義,更需要廣泛涉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諸如唐宋八大家的詩詞歌賦等文學藝術。他表示,通過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可以豐富生命的內涵,讓人生變得更加有節奏、有韻律。大家要肩負起傳承傳統文化的責任,在學習經典的過程中實現個人心性的提升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本次論壇集中展現了中印兩大文明間深厚的智慧交融,同時也為傳統佛教的現代轉型與社會發展需求的契合指明了前行方向。東華禪寺將持續開展文化活動,不斷推進佛教中國化,通過學習與踐行豐富社會精神,為世界文明貢獻中國佛教的智慧力量。

【來源】東華禪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