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社評|「片區開發」生態遊 須把旅遊發展放首位

香港旅遊業處於轉型升級關鍵期,發展生態遊成為特區政府及業界關注的重點。發展局於昨日邀請市場在3個月內,分別就前南丫島石礦場用地、南大嶼生態康樂走廊,以及尖鼻咀及白泥的生態旅遊發展項目提交意向書,香港發展生態遊邁出重要一步。此次發展採用「片區開發」模式,希望借助市場力量,提速提效發展生態遊,必須堅持把旅遊發展放在首位,充分發揮香港生態遊的巨大潛力,為香港旅遊業注入新活力。
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曾提出「香港無處不旅遊」,提醒香港要想方設法加快旅遊業態升級,用好香港1,180公里海岸線和263個島嶼,根據實際發展康養旅遊、度假旅遊、文化旅遊、郵輪旅遊等。行政長官李家超在去年發表的施政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利用好豐富和獨特的資源,包括推廣沙頭角文化生態旅遊路線產品、發展尖鼻咀和白泥為生態旅遊節點等。文體旅局去年底公布了《香港旅遊業發展藍圖2.0》,提出發展更多郊野和海岸旅遊路線並完善配套設施。
今次發展局推出的三個項目各具特色、潛力巨大。其中,前南丫島石礦場用地擁有豐富的旅遊及康樂資源,尤其是偌大的人工湖,鄰近市區的地理位置使其適宜發展成毗鄰湖畔、背靠山嶺的高端度假村,並可附設世界級遊艇停泊處及低密度名貴宅第。這不僅有助於推廣遊艇旅遊,亦對香港發展跳島遊有所裨益。南大嶼生態康樂走廊項目則旨在善用大嶼山南岸的豐富自然生態、文化及歷史資源,在長沙、貝澳、水口及石壁提供各式各樣的康樂及生態旅遊設施,有望將南大嶼打造成獨一無二的休閒及康樂勝地。尖鼻咀及白泥生態旅遊節點項目,前者定位為「主題活動節點」,後者定位為「寧靜景觀節點」。
但要看到,發展生態遊並不容易,面臨諸多挑戰。首先,發展生態遊需要完善支援配套,香港的郊野公園和海島雖有很多風景優美的行山徑,但相關配套設施滿足不了大量的遊客到訪,必須適當發展交通基建、飲食消閒等旅遊配套,提升旅遊承載力。其次,生態旅遊項目的開發需要充分考慮保育,不能為了發展而犧牲自然環境,否則無異於殺雞取卵。
今次特區政府借鏡北部都會區「片區開發」的經驗,在敲定最終發展要求前聽取和收集市場意見,增加了發展商開發的靈活性。前南丫島石礦場項目建議採用單一發展商模式,有助於整個發展項目的設計更加協調和全面。尖鼻咀及白泥生態旅遊節點項目,由於面積頗大,可多於一個發展商參與。可見特區政府有做到因地制宜,以靈活的發展模式來提升開發效率。
發展生態遊並非發展商強項,政府給予發展商靈活性,亦要將項目的發展方向、詳盡規劃做到嚴謹細緻。發展局在收集了市場對各項目的意見後,要根據每一個項目的不同特色,給予發展商詳盡的指引,制定合適的發展參數及落實細節。在正式招標的時候要就各項旅遊項目的落成時間訂定細節,確保按質建設、適時落成。正如北部都會區的發展堅持產業先行為依歸一樣,發展生態遊亦要堅持以旅遊產業為依歸。發展商需要着眼長遠,深入思考每個項目要發展什麼特色,配置適合的食住玩元素,令項目增值,不能只顧短期利益,將旅遊發展變為地產項目,才能確保發展生態遊帶動整體旅遊業多元化發展。
發展生態遊前景廣闊,特區政府需要充分發揮引導作用,充分調動市場力量,發揮政府與商界共同合作的優勢,以加快發展進度,確保生態遊項目能夠長期穩定地發展。相信在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香港旅遊業將成功轉型升級,擦亮香港旅遊的金字招牌。
(來源:香港文匯報A06:要聞 2025/04/03)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