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區黑龍江省政協常委韓世灝:關於開發龍江地域北方少數民族非遺手信的建議

隨着冰雪運動的普及和冰雪旅遊的升溫,人民群眾對「賞冰樂雪」的需求日益增長,為冰雪旅遊的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也進一步推動了冰雪經濟的快速增長。而開發龍江地域北方少數民族非遺手信,一定會為火爆出圈的北國名城哈爾濱再添新「柴」。以下結合政策支持、產品創新、市場拓展等維度,為龍江非遺手信市場開發提出建議:
一、政策賦能:構建非遺手信生態體系
1,頂層設計與資金支持
一是依託《黑龍江省創意設計產業發展專項規劃(2022—2030年)》,設立「非遺手信研發基金」,重點支持赫哲族魚皮、鄂倫春族樺皮、滿族刺繡等代表性項目的創意轉化。例如,赫哲族魚皮技藝傳承人趙同華與設計公司合作開發AR魚皮非遺系列產品,通過增強現實技術讓傳統圖案「活」起來。
二是推動非遺手信納入「龍江好物」「黑土優品」品牌矩陣,享受地理標誌保護和文旅消費券補貼。例如,黑龍江省2025年推出的文旅消費促進政策中,明確支持非遺手信通過消費券、滿減等形式擴大市場。
2,傳承人培育與權益保護
一是參照「方正剪紙研修班」模式,建立「非遺傳承人+高校+企業」的產學研合作機制。例如,黑龍江藝術職業學院通過開設非遺專業、建設技能大師工作室,培養兼具傳統技藝與現代設計能力的複合型人才。
二是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為非遺手信產品申請外觀專利和商標,打擊仿冒行為。例如,廣東非遺手信通過統一認證標誌提升市場辨識度,龍江可借鑒設立「龍江非遺手信」官方標識。
二、產品創新:傳統技藝與現代生活的深度融合
1,功能化與場景化設計
一是實用品類:將魚皮畫轉化為手機殼、書籤,樺樹皮工藝應用於首飾盒、茶具,滿族剪紙設計為賀卡、燈籠。例如,朱波文創工作室推出的樺樹皮扇面、筆筒等產品,兼具藝術性與實用性,深受遊客喜愛。
二是高端定製:開發私人高定款服飾、箱包,如赫哲族魚皮腰帶、鄂倫春族樺皮鑲嵌首飾,滿足高端禮品需求。
三是數字賦能:探索AR/VR技術,如掃描魚皮畫可觀看赫哲族漁獵場景動畫,或通過區塊鏈技術為非遺手信提供「數字身份證」。
2,材料創新與可持續發展
一是環保替代:針對赫哲族魚皮原料稀缺問題,推廣養殖魚類皮料或開發仿生材料;鄂倫春族樺皮製品可採用速生林資源或邊角料再利用。
二是綠色認證:推動非遺手信產品獲得「綠色食品」「生態設計產品」等認證,提升市場競爭力。例如,克東天然蘇打水通過與玫瑰生產商合作,開發健康飲品,延伸產業鏈。
三、市場拓展:全域營銷與跨界合作
1,渠道多元化
線下場景:在哈爾濱中央大街、冰雪大世界等核心景區設立「非遺手信體驗店」,結合傳承人現場演示,增強互動性。例如,松雷何所有中央大街店打造非遺旅遊體驗基地,遊客可參與魚皮畫製作。
線上平台:入駐「飛豬」「攜程」等旅遊電商,開設抖音、快手直播間,通過「非遺傳承人+網紅」直播帶貨。例如,赫哲族魚皮畫通過短視頻展示製作過程,吸引年輕消費者。
跨界聯名:與星巴克、華為等品牌合作,推出聯名款產品。例如,星巴克非遺概念店將蘇綉、扎染等技藝融入空間設計,龍江可借鑒推出「冰雪非遺主題咖啡館」。
2,主題化與IP化運營
季節IP:結合冰雪旅遊,開發「冰雪非遺」系列手信,如樺樹皮冰雕擺件、魚皮雪具飾品;夏季推出「避暑非遺」主題,如滿族團扇、鄂倫春族驅蚊香囊。
文化IP:以赫哲族「烏日貢節」、鄂倫春族「古倫木沓節」為靈感,設計節日限定手信,配套推出「非遺文化體驗遊」線路。
3,跨區域合作
一是加入「G331邊境旅遊聯盟」,聯合內蒙古、吉林等省份推出「北方少數民族非遺手信聯展」,共享客源與渠道。例如,廣西景區與黑龍江非遺傳承人合作開發跨界產品。
二是藉助中俄跨境旅遊政策,將非遺手信納入「中俄邊境遊」伴手禮,拓展國際市場。
四、文化體驗:從產品銷售到深度沉浸
1,研學與工坊
在民族聚居地(如街津口赫哲族鄉、鄂倫春民族風情園)設立非遺研學基地,遊客可參與魚皮剪裁、樺皮雕刻等體驗活動。例如,伊春市與旅行社合作推出「百萬人次遊伊春」項目,將非遺體驗納入行程。開發「非遺手信DIY套裝」,包含魚皮畫材料包、樺樹皮拼圖等,通過電商平台銷售,滿足家庭親子需求。
2,數字與文旅融合
利用虛擬現實(VR)技術,還原赫哲族漁獵場景、鄂倫春族篝火晚會等,遊客可通過VR設備沉浸式體驗,增強文化認同感。推出「非遺手信盲盒」,隨機包含魚皮飾品、剪紙等,結合社交平台「打卡」活動,激發年輕消費者收藏熱情。
五、品牌建設:講好龍江非遺故事
1,故事化營銷
挖掘非遺手信背後的文化內涵,如赫哲族魚皮衣的「魚皮線」工藝、鄂倫春族樺皮船的遷徙記憶,通過短視頻、紀錄片等形式傳播。邀請作家、攝影師創作「非遺手信故事集」,在景區、書店免費發放,提升產品文化附加值。
2,標準化與品質管控
制定《龍江非遺手信質量標準》,對材料、工藝、包裝等進行規範,確保產品品質。例如,廣東非遺手信通過嚴格評審,篩選出兼具文化性與實用性的產品。建立「非遺手信溯源系統」,消費者可掃碼查看產品傳承人、製作工藝等信息,增強信任度。
開發龍江地域北方少數民族非遺手信,需以「保護傳承」為核心,以「創新轉化」為手段,構建「政策-產品-市場-體驗」的閉環生態。讓非遺手信成為龍江文化的「流動名片」,在傳承中激活民族記憶,在創新中實現產業振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