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專訪 | 蔡若蓮:香港教育發展將迎來黃金十年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右二)昨日在印度德里從亞太國際教育協會主席Venky Shankararaman(中)手上接過會旗,正式揭開下屆亞太國際教育協會年會暨展覽將於香港舉行的序幕。
●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獨家專訪。香港文匯報記者曾興偉 攝

(香港文匯報 記者 鍾健文)今年的中央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支持香港、澳門深化國際交往合作,並強調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及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高等教育是香港的金字招牌,在推動國際更緊密交流合作中持續發揮重要作用,除了於全球最國際化大學排名中包辦前四名外,明年還會接棒舉辦亞太國際教育協會年會暨展覽。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日前在接受香港文匯報獨家專訪時說:「香港的教育發展將迎來黃金十年,要用好『一國兩制』下的獨特優勢,把握國家建設教育強國的發展機遇,相信在加強國際聯繫和促進跨文化人文交往的角色中,必定大有可為!」

全國兩會早前勝利閉幕,蔡若蓮表示,對兩會精神和內容備受鼓舞,更充滿期待和信心,因為她看到國家對教育的重視,包括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被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列為十大工作任務之一,可見教育是國家現代化建設和偉大民族復興最重要的一項基礎工作,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戰略中明確提出以教育優先的定位,加上國家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的目標非常清晰,令人看到很有盼望。身為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局長,她對此「既充滿信心,亦感到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今年全國兩會又特別提到香港和澳門在國際聯繫之中的角色和作用,蔡若蓮認為,教育正可推動文化和人文交往,與不同文化建立對話、交流和友誼,所以香港的教育大有可為,而推進香港成為國際高等教育樞紐是其中一項重點工作。

今年續加強宣傳「留學香港」

蔡若蓮表示,特區政府在過去兩年推出了很多相應政策措施,而香港的高等院校亦不負所託,除了有5所資助大學位列世界百強,在最近公布的THE全球最國際化大學中,香港更包辦了前四名,「可見我們的大學在課程和國際化都做得非常好。」

她說,特區政府在向全世界推廣「留學香港」品牌是出錢出力、多管齊下,今年會繼續加強對外宣傳,因為增加非本地生數量是循序漸進的過程,除增加學額或提供獎學金之外,「我們一定要加大力度去接觸最優秀的學校和學生,加強合作,吸引最優質學生來港。」

正率領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及八間大學代表在印度德里參與2025亞太國際教育協會年會暨展覽的蔡若蓮,昨日(27日)就在會上以「留學香港」為題發表演說,並從協會主席Venky Shankararaman手中接過會旗,揭開香港主辦2026年會暨展覽的序幕。她在香港文匯報訪問中表示,這是國際高等教育界的盛事,亦是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更是香港建設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和推廣「留學香港」品牌的重要里程碑,未來會大力宣傳,希望藉此「造好個勢」,並熱切期待全世界的高等教育界代表匯聚香江,攜手推廣高等教育的同時,更發揮香港作為樞紐、橋樑、窗口的作用,相信國家會組織內地高等教育界來港,在這個大平台與全世界一起交流。

八大赴歐美年會合設香港館

大學校長會國際化小組今年會參與在美國聖地牙哥舉行的美洲教育者年會暨教育展,以及在瑞典哥特堡舉行的歐洲教育者年會。同樣地,八大將聯合設立香港館介紹留學香港的好處,並以此作為窗口讓世界各地的大學和學生了解留學香港的情況。未來也會通過香港在海外設立的經濟貿易辦事處,把推廣工作安排得更好,例如組織跨院校到外地宣傳,並透過經貿辦聯繫當地高中、商會等,以直接向家長和同學推介香港;同時亦會製作短片、網頁及小冊子等。

在宣傳策略方面,蔡若蓮表示,對於不同國家或地區有不同定位,例如會加強吸引歐美等傳統教育輸出國的院校學生來港交流,同時加大力度吸引「一帶一路」、東盟及東南亞國家的留學生來港,「這對於香港高等教育的多元化有很重要的推動作用。」她形容八大與「一帶一路」國家在教育的不同方面「正在高速互動」中,「希望通過香港作為國際交流平台,為民心相通貢獻力量。」

初中課程加AI單元 培育探究精神

香港正致力建設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人才是第一資源。蔡若蓮表示,創科人才的培育或科學學習不可以到大學才開始,應從小培養孩子的科學探究精神和能力,而有見各界都有豐富資源,局方成立了數字教育策略發展督導委員會,希望整合不同部門及項目資源,統籌並提升資源的運用,以及檢視相應的教學及課程評估模式等。

蔡若蓮表示,督導委員會現時已開展工作,相信很快會舉辦一系列國際高峰會議,包括將人工智能(AI)應用於學科教育之中,同時也會組織本港教師參與國家和國際的數字教育大會,讓整個香港教育界對於數字教育的未來發展有更多掌握。

她表示,局方在學科開發、課程發展及師資培訓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包括在新學年推行小學科學科及相應調整初中科學科;在高小和初中課程分別加入編程和AI的單元,並優化了高中資訊及通訊科技科;推出了30小時的小學科學教師專業培訓證書課程、15小時的小學科學課程領導專業培訓證書課程;優質教育基金、香港教育城和香港資優教育學苑亦各自有推動和培養同學有關AI和科技能力、素養的項目。

學與教博覽改7月舉行

蔡若蓮特別提到,以往在12月舉辦的學與教博覽,今年將會首次在7月舉行。作為香港教育城成立25周年的重要項目之一,屆時將會展示最新的數字教育工具及產品,還會邀來很多老師和學者分享如何應用AI推動數字教育、提升教學效能。

國民國安教育將持續加強

蔡若蓮表示,憲法基本法教育和國民國安教育都會持續加強。圖為去年舉辦的國安問答比賽頒獎禮。 資料圖片

「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工作者經常要思考的課題。蔡若蓮表示,為國家和香港培養「一國兩制」的接班人,他們需要兼具香港情懷和治港能力,以及國家觀念和世界視野,而內地交流考察有助同學建立國家觀念,這已成為高中公民科一部分,「親身地看過、走過,對於認識國家而言非常重要。」

在體驗的同時,了解國家的地理、歷史、文化、語言也必不可少,蔡若蓮表示,教育局會不斷優化有關中國文化歷史以至世界歷史的課程,也非常重視相關教師培訓,使學習更生活化和有趣,讓學生全面認識國家和世界,更準確地了解國家發展大局和世界發展大勢。

愛國主義教育、守法意識和價值觀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因此在憲法、基本法教育,國民及國安教育方面都會持續加強,「尤其現時地緣政治複雜、國際環境多變的情況下,香港作為開放、多元的城市,同學面對四方八面的價值觀及真真假假的信息,需要有良好判斷能力,以及對自己的國家和文化有充分的認識、自信和認同。」

多元活動增認識國家各領域

為此,局方設有「國民教育——活動規劃年曆」,結合不同重要日子去推進國民教育,使其成為校園生活的一部分,又推出「心繫家國3.0」聯校國民教育活動,透過舞龍、武術、書法、水墨畫、常識問答比賽等亦文亦武的、豐富多元的活動,增加同學對國家不同領域的認識。

蔡若蓮說,早前她便與2,000多名官立小學師生一起穿上華服,各自在團扇上繪畫以二十四節氣為主題的水墨畫,「有文化、有藝術,更創造健力士世界紀錄。」她相信類似的活動可以讓同學掌握國家的文化特色,亦增加了他們的文化知識,有助培養他們從小對中國文化的興趣。

職專教育選修人次增近倍

職業專才教育方面,蔡若蓮表示,特區政府積極推動應用科學大學發展,去年已有兩所應科大獲批准成立,同時亦成立了應科大聯盟,共有4所院校作正式成員及附屬成員,更聯繫了80個合作夥伴機構,「可想而知,聯盟將會進一步推動職業專業與企業聯動,讓我們的職專教育更蓬勃發展。」聯盟會展開多項工作,包括與內地及海外商討進行學歷和資歷互認,以及進一步提升職業專才教育的社會形象等,讓更多同學按照自身興趣和強項選擇出路。

蔡若蓮強調,為配合職專教育發展,香港從高中階段已設有應用學習科目,在2025至27年度有55個課程可供選擇,內容相當吸引,加上局方也相應優化了高中課程結構,包括精簡4個核心科課時,為同學騰出空間修讀應用學習科目,令選修人次由以往的5,000躍升至現今約9,400,「差不多翻了一倍,讓同學高中時已有應用學習科目的體驗,發掘自身興趣」;當銜接專上教育時,更能按興趣和潛能去發展。

計劃舉辦應用科學教育峰會

蔡若蓮認為,職專教育在香港的地位和形象愈來愈高,樂見家長更廣泛接受。她表示,應科大聯盟將在今年底至明年初舉行應用科學教育高峰會,各應科大代表亦會一起外訪,與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應科大及應科大聯盟對接,以構建更加廣闊的合作平台,同時亦會與內地有更緊密合作,包括加強學分及學歷互認等。

被問到今年會否有更多應科大成立,蔡若蓮笑言,應科大聯盟的兩所附屬成員院校正朝着有關方向發展,有院校已經「好努力,亦都好接近『衝線』時刻」,但最終還要視乎其能否符合標準,她對此審慎樂觀,「相信不用花很多時間。」

特稿:用DeepSeek寫講稿省時輕鬆

中國在今年迎來「DeepSeek時刻」,該生成式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更在全球掀起熱話。作為人工智能(AI)科技的擁抱者和科技教育的推動者,蔡若蓮緊貼時代步伐,將DeepSeek等生成式AI應用在工作和生活之中。

蔡若蓮認為,DeepSeek有整個思考過程,且思路清晰,可以與之有很多互動,例如會將訪問題目交給它先行回答,看其如何回應,亦會使用它來幫助撰寫文章、演講稿和搜集資料,甚至乎翻譯的速度都很快,結果讓人滿意,「完成後自己再對一對,可以節省很多工夫和時間。」

除了工作,DeepSeek也可用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方面,例如可以用於寫詩。她笑言有朋友告訴她,可以向DeepSeek「問症」,既可以詢問「中醫」的看法,又可以了解「西醫」的意見。

需查證內容真偽

但她不忘提醒大家,需要留意其內容的準確性,從各方面去求證真偽,包括引經據典時是否引得正確,是否有這樣的一本書或一個人講過這句說話,「當要認真將其使用在自己的文章或講稿時,這些都需要我們去小心查證。」

蔡若蓮指,如果用戶不是與生成式AI進行過長時間對話,以讓其掌握到用戶的個人風格,那麼其答案大多是四平八穩,故若要有更多自己的個性、洞見、亮點或心得,就必須要自己在其回答的框架上再花心思加工,以豐富整篇內容。

(來源:香港文匯報A05:要聞 202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