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別再裝睡!戳破美式雙標的「生意」幻覺

文/唐荻

長和擬拋售海外港口一事掀起軒然大波,賣方遭到普遍質疑和批評之餘,也有聲音以「正常商業決策」為其背書。對此,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到:在全球化秩序重構、大國博弈白熱化的今天,關鍵戰略資產的交易絕非「純粹商業行為」。

回望過往,西方國家踐踏其標榜的「市場自由」原則的例子比比皆是。2005年,中海油參與競購美國加州聯合石油公司,被美國國會以國家安全理由否決;2017年,中資欲收購美國萊迪思半導體,直接被特朗普以國安理由叫停;2022年,中集集團收購馬士基冷鏈業務,遭到美國以壟斷和供應鏈風險為由阻撓。這些原本遵守市場規則的商業行為,卻被美方嚴防死守、粗暴干預。而今中國輿論從國家利益出發對港口交易行為提出質疑,一些傳媒和人士卻大談要「在商言商」,這是赤裸裸的雙重標準。

位處全球貿易「咽喉要道」的港口,戰略價值早已超越商業估值,其營運權所屬更能直接影響大宗商品流向與區域經濟格局。今次交易涉及的巴爾博亞港、希臘比雷埃夫斯港等,都是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關鍵節點。當美國正試圖構建「印太經濟框架」圍堵中國之時,把如此規模的航運網絡售予與美政府關係密切的資本集團,無異於與虎謀皮。

從ASML光刻機出口禁令到TikTok強賣令,從針對中國船舶的歧視性收費到今次港口交易,美國嫻熟運用「規則武器化」手段:對中國企業高舉國安大棒,對自身資本擴張則祭出市場自由旗號。美式霸權的本質不難看穿,若仍以「普通商業行為」定義今次交易,其實是在自我蒙蔽、掩耳盜鈴。

值得注意的是,涉事港企在歷年財報中都有強調「港口生意不是一般資產」,如今卻輕易拋售,可謂大轉軚。而據《南華早報》25日報道,該企業還通過房地產代理公司向媒體「喂料」,把交易包裝成「規避風險」的常規操作,意圖沖淡爭議,恰恰表明其對交易敏感性和重要性是心知肚明。

在市場規則下,企業依法自主經營、國際資本展示活力均屬正常現象。但當交易標的牽涉國家發展命脈、交易對象具明顯戰略競爭意圖時,審慎評估、守住底線才是真正的商業智慧。希望有關企業和人士別再「裝睡」,須以清醒的大局觀權衡利弊。

(作者為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