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灣區行」啟動 勉學子創新建科創灣區

(大公文匯網記者盧靜怡報道)院士科普走進大灣區, 帶來科技盛宴。2025年「科學與中國——千名院士·千場科普」灣區行近日啟動,來自香港、廣東等地的頂尖科學家深入不同的中小學,以生動講座和面對面交流,啟發青少年學生的創新思維。他們鼓勵大灣區學子要勇於探索,培養創新精神,未來為建設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貢獻力量,並強調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

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中山大學教授、廣東院士聯合會副會長陳新滋以輕鬆幽默的語言,講述青霉素、阿斯巴甜和手性分子的發現,強調科學探索往往源於偶然,但離不開科學家的敏銳洞察。他寄語學生:「無論做生意還是做學問,要始終記得國家才是最重要的,無論身在何處都要記得自己的『根』在哪裏。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

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講座教授、廣東院士聯合會會員張統一圍繞「人工智能賦能材料研發」主題,提出三點關鍵建議:專業知識指導AI應用、加強材料人工智能實驗室建設、推動硬件與軟件協同發展。他認為,材料與AI結合將驅動新一輪科技革命。
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廣東院士聯合會理事馬於光從DeepSeek熱點切入,解析半導體材料的核心作用;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北京)理事長賀福初分享蛋白質組學研究的突破;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廣東院士聯合會諮詢委員會副主任吳碩賢則以蘇州園林、廣州大劇院為例,講述建築聲學的美學與技術演進,展現「可聽化」時代的無限可能。
據悉,「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活動自2002年啟動,至今已成為高層次公益科普品牌。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專門回信肯定,並勉勵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副書記吳朝暉在啟動儀式上表示,廣大院士要肩負科技強國使命,引領科技前沿,培養青年人才,推動高質量科技發展。記者了解到,去年兩院院士全年累計開展4200餘場科普活動,推動全社會崇尚創新,熱愛科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