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AI跨界融合 港中大(深圳)成立人工智能學院

13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人工智能學院成立,將致力推動技術創新與產業融合。(大公報記者李望賢攝)

(大公報 記者 李望賢 深圳報道)粵港澳大灣區人工智能(AI)發展增添生力軍。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下稱「港中深」)13日宣布成立人工智能學院。學院依託深圳經濟特區的產業優勢,充分發揮港中大(深圳)的國際化辦學特色,致力於打造跨學科、創新性的國際一流教學與科研平台,為人工智能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與科研保障,推動AI的跨界融合。

華為中央研究院總裁熊彥出席學院成立儀式時表示,未來華為願意通過提供算力,提供華為的產業難題,供師生們更好地開展AI領域的前沿研究。

學院計劃今年9月招收首批學生

港中深人工智能學院首任院長為知名數學家、統計學家范劍青。范劍青曾獲國際統計學領域的最高獎之一COPSS會長獎,公開資料顯示,他曾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數年。

范劍青表示:「人工智能在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方面的可能性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今天,我們站在新的起點上,既面臨算力突破、大模型湧現的歷史機遇,也面對數據安全、倫理挑戰等時代命題。」他介紹,人工智能學院是大學邁向AI教育、科研與創新前沿陣地的關鍵一步,計劃從三個方面進行打造,包括構建前沿學術體系、推動AI的跨界融合以及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創新能力和家國情懷的頂尖人才。

六位院士涵蓋六大AI關鍵領域

他指出,人工智能是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的重點學科方向之一,薈聚了一大批世界頂尖學者,學院將圍繞人工智能的核心領域和前沿方向展開,打造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學科生態。目前學院已經建立了一支55名教師隊伍,其中有六位是中外的國家院士,涵蓋了人工智能的六個關鍵領域,其中包括AI核心,視覺,大語言模型,機器人,數字孿生,計算架構,AI for Science, AI for society等。

圍繞AI的跨界融合,人工智能學院將積極推進人工智能與經濟、金融、生物、信息、自然科學與工程、醫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等學科的深度交叉融合,推動這些學科的創新發展。

華為中央研究院總裁熊彥出席學院成立儀式並表示,過去10年華為和港中深已經在應用數學、無線通信、網絡優化、人工智能等多個領域開展了諸多合作,未來華為願意通過提供算力,提供華為的產業難題,供師生們更好地開展AI領域的前沿研究。

港中深自建校以來便將人工智能作為重點發展方向,積極構建人才學術交流機制,目前已有40多名學者入選2024年人工智能與圖像處理、網絡通信、運籌學、自動化工程等領域的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

徐揚生:結合深港優勢 大有可為

中國工程院院士、港中深校長徐揚生表示,人工智能學院將構建「基礎理論─核心技術─產業應用」全鏈條研究體系,從AI Core,到AI+,到AI for,與大學其他學院共同形成跨學科合力,共同探索人工智能頂尖人才培養路徑。他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人工智能大有前景。他希望透過成立人工智能學院,培養一批人工智能領域的一流人才。他強調,在大灣區內,深港有着各自的優勢,香港高校的基礎科研實力非常強,深圳有着完備的產業鏈,具有很好的自主創新優勢,要統籌協調好,「兩邊的基因打造結合起來,一定會發展得非常好。」

當天,新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盧煜明亦赴深出席學院成立儀式並參加揭牌。盧煜明在致辭中表示,人工智能學院的成立是港中深發展歷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拓展辦學規模、為國家培養高端人才的重大舉措。人工智能學院將匯聚全球優秀科研人員與學子,致力於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高端人才,積極推進前沿科學研究,響應國家戰略,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科技發展。

據悉,學院計劃於今年9月招收首批學生,擬開設人工智能本科專業及人工智能哲學碩士─博士項目。

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右)為范劍青教授頒發人工智能學院院長聘書。(受訪者供圖)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入讀須知

學校情況

學科建設

現有經管學院、理工學院、人文社科學院、數據科學學院、醫學院、音樂學院、公共政策學院、人工智能學院八個學院以及一個研究生院。

國際合作

截至目前,港中大(深圳)已與150餘所境外名校開展實質性交流與合作,遍布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各類國際合作項目超過250個。在校學生中具有境外學分學習經歷的比例超過60%。

師資情況

截至目前,已面向全球招聘並引進了650餘名國際知名優秀學者和研究人員,其中包括諾貝爾獎得主5名,各國院士超40名,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美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SIAM)、美國運籌學和管理學研究協會(INFORMS)、國際計算機學會(ACM)等國際知名專業技術協會會士超40名。目前引進的教師100%具有在國際一流高校執教或研究工作經驗。

錄取原則

❶學校將綜合考生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成績、面試成績,參考學生學習概覽等報名材料,擇優確定錄取名單。

❷最低錄取標準

1.中國語文科達第3級;

2.英國語文科達第3級;

3.數學科達第2級;

4.公民科達標;

5.選修科目一達第3級*;

6.選修科目二或數學延伸單元一/單元二達第3級*。

收費標準

❶學費 人民幣十四萬元/生·學年。

❷住宿費 人民幣二千四百元/生·學年。

*備註:有意報考理科試驗班的同學,選修科目須包含生物科、化學科、物理科中任意一門。

資料來源:香港中文大學(深圳)2025年招收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學生招生簡章

多元應用|成立外科微創AI機器人中心 培養新一代醫學人才

13日,與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人工智能學院同步成立的還有港中深醫學院「外科微創人工智能機器人中心」。該中心將致力於推動前沿研究與醫療教育及健康領域的深度融合,採用「循序漸進」的教學理念,為學生構建從基礎解剖學、腹腔鏡技術到機器人手術的完整培訓體系,幫助學生在安全的模擬環境中掌握前沿技術。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醫學院院長鄭仲煊表示,隨着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的迅速發展,醫學領域正處於關鍵轉折點:從傳統的開放手術到微創技術,再到機器人輔助手術,這一發展歷程體現了學校擁抱變革的決心。外科微創人工智能機器人中心將為醫學院學子們打造多元化的學習平台和提供寶貴的實踐機會,培養學生成為新一代的醫學人才,促進「醫學+AI」持續發展。

目前,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已有一批AI領域的青年學者脫穎而出,他們研發的AI技術已應用於教學和科研。其中,港中深青年教授朱熹團隊自主研發獲得教育部相關部門認可與資助的AI學術系統,其AI學術導師系統(AI-Supervisor)與雲端材料加速操作系統(MAOSIC),實現了從實驗設計、執行到分析的全程智能化。經測算,單台系統其年均可完成大於傳統研究模式下100名博士生的等效實驗工作量和1000名教授的科研指導工作量。目前AI學術導師已經拓展至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三大領域。

特稿|擁抱AI新機遇 深港一體化謀劃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自創辦以來,始終將人工智能(AI)作為重要學科建設,目前已成功打造了100多個國際一流的科研平台,匯聚了包括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和全球2%頂尖科學家在內的頂尖科研團隊,一批在人工智能領域嶄露頭角的青年學者也在這裏脫穎而出。此次港中深人工智能學院的成立,無疑將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人工智能研究注入全新的活力,也為香港參與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近年來,香港與內地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合作日益緊密。港中深校長徐揚生是國際知名的機器人專家,多年來致力於推動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與香港中文大學之間的學術交流與合作;人工智能學院院長范劍青在國際學術界享有廣泛聲譽,此前也曾在香港任教,擁有豐富的學術資源和科研經驗。這些都為香港與深圳在人工智能領域的進一步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全球科技快速發展的浪潮中,香港應積極把握機遇,加強與深圳乃至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合作與交流。

因地制宜構建創新生態體系

一方面,香港可以借鑒內地城市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成功經驗,加快構建本地的人工智能創新生態體系,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各個領域的應用與發展;另一方面,香港可以依託自身在科研、金融和法律等方面的優勢資源,為大灣區的人工智能企業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務,助力這些企業在全球市場中脫穎而出。

通過加強與灣區內地城市的合作,香港不僅能夠提升自身在全球科技競爭中的地位和影響力,還能為大灣區的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在這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時代,香港應積極投身於大灣區的建設中,與內地城市攜手共進,共同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深港一體化謀劃人工智能技術發展,不僅是香港實現自身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全球科技創新高地的重要舉措。

(來源:大公報A4:要聞 2025/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