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旅業復常勢頭勁 高質創新要及時
文/紀緯紋
今年聖誕假期,出入境人流喜見復常。按入境處數字,自20日至聖誕節,6天累計出入境人次超過630萬,其中近233萬人次香港居民經機場以外各個水陸路口岸前往內地;入境的內地訪客逾67.3萬人次、其他訪客逾25.2萬人次。香港的餐飲業、珠寶零售業等與旅遊相關界別均表示,內地訪客數量增加帶動銷情增長,工展會亦明顯見到眾多內地旅客的身影。數字不會騙人,本港經濟雖仍面臨挑戰,但底子是堅固的,發展前景依然可期。
強而有力內外部資源要素支持旅遊業不斷發展。是次假期內地訪客入境的增長,月初恢復的「一簽多行」政策起了巨大作用。相信若「一簽多行」逐步向更多內地居民開放,絕對會起到持續甚至更明顯的作用。香港的城市風光、自然環境、獨特的飲食文化、生活方式、人文情懷、出行與購物便利等,都是吸引內地和國際旅客的重要本地因素。而且,這絕非港人自吹自擂的事,桌球大師奧蘇利雲、卓林普近期先後通過人才計劃成為香港居民。兩人不約而同地指出,上述本地因素都是吸引其移居香港的主因。這有力佐證了這些既有的本地因素並未消失,而且對訪客依舊具有強大吸引力。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本港打造高質旅遊資源可謂刻不容緩。面對全球環境格局的演變和快速的區域發展大勢,香港必須主動識變應變求變,通過對旅遊「老本」創新和區域協作,打造高質量旅遊資源,繼續吸引更多回頭客和新旅客。硬件方面,必須有系統地完善仍具強大吸引力的旅遊資源,並配合更多的內部和跨境基建提升接待旅客的能力。同時,有序打造新旅遊資源,產生新的「誘因」。比如前一陣九龍城寨便有效展現了香港的歷史社會文化和電影文化,成功吸引大量旅客參觀。軟件方面亟待階段性飛躍,在智能化大潮下,必須以數字和人工智能賦能旅遊資源,讓現有資源創造出新的生產力。
更重要的是,香港內部旅遊資源要有機整合,並從區域高度組合大灣區、尤其港深的旅遊資源。例如組合西貢、八仙嶺、梧桐山、大鵬灣等港深自然旅遊資源,打造「攀山涉水」旅遊產品,創造大灣區協同優勢。再如,放大香港在建築、街道、飲食等中西文化高度交融的獨有優勢,鞏固在大灣區內旅遊資源的比較優勢,促進錯位協作發展。
旅客量固然重要,但只有及時通過創新創造旅遊資源,放大優勢、改善弱勢,才能吸引更多旅客奔赴香港,將人氣轉化為財氣。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副研究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