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勇 | 改革創新謀發展 搞活經濟利民生
文/陳勇
特區政府公布本年度財政赤字料達1千億元,引起社會各界關注,但無論是習主席高度評價特區的表現,還是今年香港重新成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等成就,以致中外資紛紛來港發展等數據,都印證香港有穩定發展的良好態勢。只要社會各界在改革創新轉型期中,繼續群策群力,善用「一國兩制」優勢謀求發展,定能在新一年再創佳績,惠澤民生。
習主席早前會見到京述職的李家超特首時,不僅充分肯定他帶領特區政府歷史性完成基本法第23條立法,推動解決住房、醫療等民生難題;同時,也特別提到他加強了對外交流合作,不斷提升國際影響力,進一步鞏固了香港穩定發展的良好態勢。
的確,過去香港基於政治紛爭,香港經濟創科發展慘被拖拉後腿。但自從香港國安法落實,帶來了和諧的社會環境,特區政府即爭分奪秒收復失地。數字會說話,過去兩年半,香港在不同領域都見到成果,例如國際金融中心排名重上全球第三,在新興初創生態系統排名亞洲第一和全球第三等。此外,中外資本在港所設地區總部、地區或當地辦事處,總數上升一成,總僱用人數大致回復2019年逾49萬人水平,均反映國際社會對香港前途投下信心一票。
習主席在談論國家發展時曾表明「改革有陣痛,但不改革就是長痛」。對正處於「改革創新轉型期」的香港來說,我們必須務實進取,克服挑戰,果敢革新。當下,我們要繼續提振經濟,用新思維促進旅遊發展,助力香港經濟由治及興。同時,我們既要加強與大灣區城市合作,融入國家大局,也要開拓與國際市場的聯繫,全力發揮香港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的角色,四處招商引資增添動能。
近年特區政府累計投入約2千億港元推動香港創科發展,我們要積極研究如何善用創科優勢,帶動各行各業共同受惠,創造最大實際回報。值得注意是,除了特區政府努力外,香港工商界和企業家務必落實中央所託,「以實際行動詮釋愛國愛港,共同建設美好香港,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中更好發揮作用」;而社會各界也應主動識變、應變、求變,與香港同發展,握機遇。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正展開諮詢,特區政府在財政壓力下固然要開源節流,應省則省,但外界也毋須過分擔心香港財政問題。相反,社會各界應同心協力,善用「一國兩制」優勢,只要推動經濟增長,一同做大「經濟餅」,香港定能在新一年再創佳績,令市民安居樂業添幸福。
(作者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召集人、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新界社團聯會<新社聯>會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