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筱魯|認清北都區發展潛力 積極投資共享機遇
文/林筱魯
11月29日特區政府與85家企業簽署意向書,以支持參與北部都會區的發展,並將試行「片區開發」模式,展開為期三個月的市場意向調查,邀請有興趣人士就三個「片區開發」試點提交意向書,以敲定日後公開招標的細節和條款。「片區開發」在香港並非新概念,既是實事求是,也是敢於破局的做法。北都區作為創科產業支援腹地,為新規範、新設計以及新技術提供實驗場地,給予投資者全新的「快好省」發展模式,對外展示高質量成果的全方位體驗。確保北都區按步起動持續發展,不單是特區政府的責任,也是所有愛國愛港企業與人士之責。香港工商界應認真探討、了解北都區發展潛力,協力出謀獻策,積極主動投資,共享發展機遇。
北都區建設強調產業帶動、基建先行,已因時制宜、因地制宜落實建設的計劃,包括「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元朗南、洪水橋/厦村、古洞北/粉嶺北、「新田科技城」等新發展區,在規劃、徵地、建設撥款方面已通過審批,按序推進建設。這些項目將填補本港短中期土地需求的缺口,充實了必要生產元素的庫存。
激活發展動力應對挑戰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肩負加速深港兩地在人員、物資、資金及數據等創新要素跨境互通的先行先試責任,為日後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發展奠定基礎。然而,有投資者、企業家對北都區發展前景持觀望態度。眾所周知,投資促動基建,基建承托產業,產業帶來收益,收益引發投資,由此形成投資驅動增長的良性循環。當前,受複雜政經因素影響,全球經濟增長受壓,香港經濟發展亦面臨挑戰,因此更要激活發展動力,既要精確分析投資的風險,也要把握契機,敢於突破,保持投資積極性,不能固步自封。
北都區提供大量可建設用地,補足香港一直以來最欠缺的基本生產元素。港深兩地在人員、資金及數據流通等各方面在河套區進行新嘗試,可開拓香港與大灣區內地城市優勢互補合作的空間;發展創科帶來的社會制度與文化革新,激活創新產業,打造新型產業鏈,可讓香港經濟再次騰飛。
香港經濟實力雄厚,唯受當前市場氣氛影響,投資信心不足。信心影響風險胃納,投資者見前景不明,難免裹足不前。北都區建設仍處於前期階段,土地潛力仍有待釋放,投資回報期較長,特區政府須完善政策配套,提振信心、降低風險,締造良好投資環境,增強投資者對北都區的投入。
現時香港推動大型基礎建設,須經反覆審核、層層管制,雖然某程度上起到保證項目質量的作用,但也成為導致建設成本、風險溢價偏高的主因之一。特區政府須拆牆鬆綁,進行革故鼎新的制度改革,採取高效監管決策,提高決策透明度及順暢度,助力市場減省人力、時間投入,從而減低投資風險與備用資金需求,達至多贏局面。
特區政府近日提出以「片區開發」概念吸引投資者,既是實事求是,亦是敢於創新的做法。針對先行先試項目,特區政府需要以夥伴精神,抓大放小,為願意在北都區投入耐心資本作中長期打算的企業,提供更大的土地利用、布局設計、融資合作的彈性,放大風險回報比率,促進後續投資,優化資本效益,增強市場信心。
建立明確決策執行系統
北都區發展創科產業,打造推動本港經濟持續增長的新引擎,為改變本港過度依賴地產相關收益的格局進行有益嘗試。創科發展瞬息萬變,本港要善用大灣區以至內地的產業鏈及市場環境,敢於冒風險、敢於選擇、敢於堅持,以本港的金融、專業服務、國際化等優勢,圍繞重點創科板塊,積極主動引進扶持企業落戶、成長。
為北都區招商引資並非單一部門的責任,必須跨部門合作。財政司司長主力協調各問責部門政策,對接大灣區內地資源與力量;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工作重在「搶企業」,兼且覆蓋全港;北部都會區統籌辦事處則專責協調北都區建設事務。要有效聚焦處理企業落戶北都區的相關事項,加快北都區發展進度,需要建立更明確的決策、執行系統,形成肯做事、做成事、追成績的氣氛,北都區建設才能事半功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