銳評|問責局長「沒有最好 只有更好」
文/范理雲
特區政府問責班子出現人員變更,中央政府根據行政長官李家超的提名,任命陳美寶、羅淑佩擔任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這一任命可以說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本屆政府任期近半,因應需要調整問責班子完全是合理之舉,同時香港發展進入關鍵期,工作必須「追時間、追成績」,調整管治隊伍正正是向中央政府、向港人高度負責任的體現。另一方面,也應看到,「換將」不代表離任兩位局長不好,正如李家超所言,公僕「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以結果為目標,香港必須只爭朝夕、全力以赴。
「換將」是問責制正常現象
昨日任命的消息一出,許多市民感到意外,因為事前沒有半點「風聲」。一些輿論對此則大作「解讀」,聲稱本屆政府上任不久就「換將」,「不尋常」、「不合理」云云。其實,這些都是對香港特區情況不熟悉、對基本政治現實不了解所致。
有三點應當把握清楚:
第一,不論是從時間點,還是涉及範圍而言,調整班子都完全合理。本屆特區政府上任至今已近2年6個月,也就是到了任期中段,對於一屆5年任期的政府而言,作出官員調整,絕非「太早」。事實上,如果我們回顧過去幾屆政府,分別是在任期的第3年和第2年8個月調整管治班子,從時間點上而言,並無太大差別。而從涉及範圍來看,過去兩屆政府最少更換兩位局長、最多更換4位局長,此次特區政府也只調整了2個政策局的負責人,在15個局長中所佔的比例是很低的。事實上,如果與其他地區相比,不論更換的頻率、範圍,都遠較香港為多。
第二,「換將」是問責制的正常現象,也體現了特首高度負責態度。在「一國兩制」之下,中央對香港擁有全面管治權,香港特區則獲得高度自治權。早在2002年,特區政府為了打破只有公務員才可以擔任局長的限制、引入更多外界精英人才,因此確立了「高官問責制」。二十多年來運行良好,每一屆政府的問責局長有出更有進。本屆政府上任兩年半來,全力推進各項工作,但實事求是而言,並非所有問責局的工作都能跟得上步伐。其實,如果抱着「得過且過」的心態,大可以不用更換局長,還能省得一些干擾和批評。但正正因為李家超迫切需要推動香港發展,迫切希望提升管治效能,迫切希望強化香港競爭力,才作出「換將」決定,這正是勇於擔當、積極作為的體現。
第三,問責局長須「能夠擁抱特首理念」,團結一致推動香港發展。坊間有些評論認為,換人說明被換下的兩位局長「不行」、說明政府「不團結」。這種觀點並不符合事實。特區政府問責班子是一個團隊,發展議題有輕重緩急,官員對待工作的認識也有準確與否的差別,但這不代表他們「不行」。正如李家超在記者會上所指出的,「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選擇人選是要「能夠擁抱他的理念」。他感謝兩位局長多年來努力工作、服務社會,感謝他們作出的貢獻。而兩位局長也發表了離任感言,其中一位表示「祝願新任局長一切順利,深信公務員團隊必定繼續支持新局長的工作」。
上述幾點是從技術層面而言,還有一個最為核心也是最為關鍵的問題,這就是香港正進入發展關鍵期,既需要應對複雜內外形勢,更要將改革向深水區推進,所有政策局局長都肩負着重擔。也就是說,特區政府官員必須「肯做事、能做事、做成事」,更要「能打硬仗」、「贏下挑戰」、「開創局面」。相信這正正是李家超選擇兩位女將擔任局長的最核心原因。
新班子發揮出更大管治能效
昨日在記者會上,李家超以三點概括了「選人」的原因:領導才能、解說才能、主動態度。兩位新任局長陳美寶、羅淑佩在過往的工作中,其能力、態度、魄力,都是顯而易見的。而在當前,運輸及物流局、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是香港發展的其中兩個重點「突破口」,其工作成效如何,決定了本屆政府在未來兩年多的成績如何。
例如,在運輸方面,香港國際航運中心是香港三大傳統中心之一,如今發展挑戰和機遇並存,尤其是機場三跑系統正式投入運作,需要用好優勢,早日提升整體實力和競爭力;《香港主要運輸基建發展藍圖》的各項基建需要加快推進,尤其是要配合北部都會區發展需要;啟德體育園即將落成,配套安排需要「盯緊、盯實」。
又比如,文化體育旅遊與香港市民利益息息相關,更是說好香港故事的關鍵一環;文化產業發展與香港「軟實力」以及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建設息息相關,早前剛出台《文創產業發展藍圖》要有效落實到位。而中央一年來接連出台大量惠港措施,包括「一簽多行」等,還有如何提升香港旅遊業態升級等等,都是非常迫切的工作。
總而言之,此次調整問責班子,一方面體現了行政長官李家超的用人思路、體現了香港發展的發力方向,也體現了中央政府對行政長官施政的大力支持。新人事、新開始,香港各界期待,新的管治班子能發揮出更大的管治能效,推動香港早日開創新局面。
(來源:大公報A12:評論 2024/12/06)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