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嶺南千年古邑 探客家文化之源 華媒讚當地傳承彰顯凝聚力
(大公文匯網 記者 李紫妍、田欣妍 河源報道)海外華文傳媒合作組織2024廣東高質量發展採風團今天(30日)上午走進客家古邑河源市,在保存有廣東省最完好的多個客家古民居的仙坑村,深入百年圍屋八角樓和四角樓,探尋傳承千年的純正客家文化,在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佗城古鎮,拜越王廟聽趙佗定嶺南的澎湃歷史,觀越王井蕩漾千年的古井之波。這些極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及當地人千百年來的傳承發展,讓五湖四海而來的華媒代表們頻頻感慨:這些客家建築是對客家人民的審美和情感的生動展現,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值得我們世代承繼,「古蹟不在大小,在於對文化的一脈傳承」。
雕樑畫棟、石砌古牆、深深鐫刻的《客家公約》、層層遞進又交叉相通的巧妙院落結構……參訪過程中,《歐洲僑報》副總編姚軼華一直用鏡頭捕捉着仙坑村的種種文化細節,在獨具河源特色的客家圍屋——八角樓和四角樓裏,客家建築的獨特空間藝術、建築藝術和雕刻藝術給她留下深刻印象。據了解,這兩座圍屋均已有兩百餘年歷史,都是廣東客家民居中保存較為完好的建築。姚軼華認為,這些民居建築生動展現了客家人民的審美和情感追求,「對比去過的其它嶺南文化城市,河源這裏客家文化濃郁,我在八角樓學習了他們的《客家公約》,裏面提到『尊祖敬孝 明理修身』等文化,我覺得都是值得我們世世代代學習的。」
同時,當地的鄉村振興事業也正如火如荼開展,河源市東源縣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歐陽雪介紹,依託萬綠湖、溫泉、茶葉種植等自然資源和傳統產業,東源縣積極發展文旅和研學等新興產業,希望海外華文媒體,向世界傳遞鄉村文旅高質量發展故事,讓更多人了解東源,來到東源。
《歐洲僑報》副總編姚軼華從東源縣仙坑村的實踐中看到國家發展新農村的鮮明縮影,她認為當地將文化傳承、資源稟賦與產業發展結合得很好,例如深入當地農戶家中進行實踐的研學活動,可以從青少年着手開始推廣和傳承客家文化,而且都是比較生動和鮮活的項目,可以緊密融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效果甚佳。
華媒代表們來到千年佗城古鎮,尋嶺南文化之源。約2200多年前,秦朝將領趙佗南取百越之地,後建立南越國,開啟嶺南文明的千年燦爛。位於今龍川縣的佗城鎮正是趙佗興王發跡之地,亦是東江流域客家人聚居之地。這裏至今仍保存秦時的越王井、南越王趙佗故居遺址、漢代的磚瓦窯,明清時期的越王廟和廣東省唯一遺存的古代科舉考棚等120多處文物古蹟。《南亞在線》社長朱同景祖籍是儒家文化發源地山東,在嶺南之地看到大成殿、文廟等建築讓他倍感親切。他表示,當地客家的宗祠文化最讓他印象深刻,在其中他看到家族凝聚力、民族凝聚力和國家凝聚力,「這裏能看到他們做了很多(傳承)工作,其實關鍵不在於遺址遺蹟有多大或者多麼壯觀,而是在於它的一脈傳承,這樣的傳承是很值得學習。」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