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香江|「一簽多行」恢復實施 中央挺港持續加力

文/屠海鳴

這些天,香港喜事連連!前天,香港國際機場「三跑」啟用,香港與內地及世界的「硬聯通」又添新航道;昨天,又有兩件喜事疊加:

第一件事是:昨天,有85家企業與特區政府簽署《支持及參與北部都會區發展意向書》。35家企業簽署參與北部都會區開發項目協議32份,金額超千億港元,涉及基礎設施建設、住房和民生服務、創新科技、銀企合作等領域。

第二件事是:昨天,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入境管理局宣布,經國務院批准,將在廣東省深圳市實施赴香港旅遊「一簽多行」政策,在珠海市實施赴澳門旅遊「一周一行」政策,並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實施赴澳門旅遊「一簽多行」政策。

「一簽多行」涉及深圳市戶籍居民和持有居住證的非戶籍居民,人數超過1000萬,相比於香港的750萬人口,這個群體十分龐大,將給香港帶來可觀的消費,特別是旅遊、零售、餐飲、酒店、運輸等行業將直接受益。

消息傳來,全港振奮。行政長官李家超昨日第一時間表示:「中央政府將於12月1日起恢復深圳市戶籍居民赴香港『一簽多行』個人遊簽注,並實施新安排,把『一簽多行』個人遊簽注擴展至持居住證的深圳市非戶籍居民。衷心感謝中央一直關愛和支持香港,重視和考慮特區政府提出的建議,在這麼短時間內落實措施,帶給特區好消息」。行政長官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在當前消費市場持續低迷的大環境下,中央再次給香港送上一個「大禮包」,充分體現了中央對香港的關心關愛,對香港經濟發展的全力支持,再次彰顯了「一國兩制」的巨大優越性。

提振信心,發展經濟,中央很給力,香港須努力!

再顯「香港有求,中央必應」定律

「一簽多行」曾於2009年起在港實行,後來,特區政府提議以「一周一行」簽注替代「一簽多行」,並在2015年正式實施,收緊了深圳居民來港的「閘門」。

2019年爆發修例風波後,再加上其後的三年疫情,內地遊客來港人數斷崖式下滑。疫情過後,曾有人樂觀地預測香港與內地通關後,內地遊客會蜂擁而至。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一方面,內地遊客來港至今尚未恢復到2018年的水平;另一方面,香港居民北上深圳消費成為潮流。

面對本地消費不振的局面,李家超帶領特區政府管治團隊推出了許多舉措,取得了一定的實效。與此同時,行政長官向中央提出3大建議,包括擴大「個人遊」城市、放寬內地客免稅額及恢復「一簽多行」。中央非常重視李家超的建議,相關部門積極研究。去年4月及今年2月,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兩次來港調研,「支持香港提振經濟」是調研的重要內容之一。夏寶龍與工商界人士深入交流,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此後,中央批准將內地「個人遊」城市從49個增至59個,所有的省會城市都納入其中;不久,中央批准內地遊客來港購物免稅額從5000元增至15000元。這一次,恢復「一簽多行」的政策落地,至此,李家超提出的三條建議,中央不僅「照單全收」,而且「一簽多行」的人員還有擴展,完全超出預期。

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香港有求,中央必應」已經成為一個定律。當年,香港請求以「一周一行」簽注替代「一簽多行」,中央予以回應;現在,香港請求恢復「一簽多行」,中央亦積極回應。這說明,在「一國兩制」制度下,中央充分尊重香港的意願,處處為香港着想;只要對香港發展有利的事情,中央就堅決支持、不遺餘力、竭盡所能。

接好「大禮包」須提升服務

中央給香港送來一個「大禮包」,並不意味着香港就可以「躺贏」。對於香港來說,最重要的是要把這個「大禮包」接住、接好。

首先,業界應提供新服務。過往實行「一簽多行」時,由於內地和香港消費環境差距較大,「血拚」購物、「水客」帶貨成為常見現象。現在,內地消費環境改變很大,深港兩地差距明顯縮小,恢復「一簽多行」後,深圳人來港消費或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文藝青年來港就為觀看一場電影、一個展覽、一個演出;美食客來港就為吃一頓大餐;生意人來港就為與某個客戶吃個早茶,家庭主婦來港就為逛逛街……說來就來,說走就走,就像從城東到城西、從城南到城北一樣。人口流動特徵變了,消費習慣當然也會隨之改變。業界應觀察這些新變化,思考謀劃如何滿足新需求、提供新服務。

其次,政府應推動公共服務升級。據悉,為確保新安排順利實施,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前天(28日)已經主持跨部門會議,統籌政府部門作好準備,互相配合,確保口岸、旅遊設施及公共交通網絡等運作暢順,讓來港旅客有良好體驗。由此可見,特區政府反應迅速,值得點讚。從長遠來看,香港公共服務升級的空間很大,應按照「750萬+1000萬」的人口規模來規劃公共服務。「750萬」是香港居民,需要提供教育、醫療、養老等一整套社會服務;「1000萬」是可以隨時來港的深圳人,需要在規劃建設公共交通設施、公園綠地、康樂設施考慮到這個龐大數字,確保能夠承載極限人流。

以「灣區視野」重構發展理念

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曾提出「香港無處不旅遊」的理念,在香港引起強烈反響。夏主任所言至少包含兩層含義:從硬件上看,香港整個城市都是景點;從軟件上看,人人都是形象大使。這是洞察香港內外發展環境變化後提出的全新理念。

夏主任「香港無處不旅遊」的理念啟示我們,面對不斷變化的發展環境,必須有新視野、新思維、新辦法;「一簽多行」啟示我們,應以「灣區視野」重構發展理念。

一方面,要看到「一簽多行」恢復後,深圳人來港更加便捷了;另一方面,還要看到隨着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日趨成熟,香港人到澳門和大灣區廣東9市也日益便捷。從發展趨勢來看,今後整個大灣區如同一個城市,無論是特區政府制定規劃,還是各個行業謀劃發展,不能只盯着香港,應站在整個大灣區的高度看待發展。

以「灣區視野」重構發展理念,可以引發諸多思考。比如,三地如何相互借力、整合資源,如何對三地的消費群體進行細分、各自打造獨具特色的消費場景,三地如何聯合出擊、共同開拓海外市場,等等。

以「灣區視野」重構發展理念,香港需要增強主動性。中央惠港政策會源源不斷,但香港不能坐等中央政策,應該與粵澳一起「摸着石頭過河」,在一些領域探索出新路徑、新模式、新成果,報請中央進行複製推廣。

「一簽多行」恢復實施,將給香港發展注入新動能,這不僅體現在促進消費上,還應體現在增添信心、推進創新、轉變觀念、拓展視野等諸多方面。中央很給力,香港再努力,香港由治及興必能書寫更加絢麗的篇章!

(本文作者為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

(來源:大公報A6:要聞 2024/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