甯漢豪:土地供應非「即造即有」 地價收入非造地唯一價值
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立法會今日(15日)繼續辯論施政報告致謝議案,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在第三節辯論發言時表示,近年賣地收入不如前,但政府同時致力推展工務工程,外間表示擔心政府以至社會能否負擔,是可以理解,但強調政府不應貿然降低橫跨中、長期的造地目標,重申造地需時,土地不是「即造即有」。
甯漢豪指出,根據《香港2030+》報告,本港直至2048年的30年間需要約6000公頃土地照顧房屋、產業、基建和社區設施等的土地需要。政府因此建議多管齊下,透過北都、交椅洲人工島和其他項目造地約7000公頃,該目標稍高於「報告」的估計需求。
甯漢豪續指,規劃及開發新區並非一盤生意,政府不會單純以地價收益是否足以抵銷發展成本,去決定一個新發展區是否「去馬」。她解釋,出售住宅或產業用地會帶來地價收入,但新發展區的其他基建和社區建設,亦會帶來地價以外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甯漢豪表示,地價收益會受市況影響,政府不可能堅持徵收與市場脫節的地價;參與的業界也要兼顧企業利益和社會責任。她又強調,土地發展有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不早日籌謀,便會落後於形勢,又指創造土地既要高瞻遠矚、防患未然,亦要審時度勢,才能令香港成為宜居、具競爭力及可持續發展的國際都會。
甯漢豪提到,局方在未來一年會繼續全力推進北都的工程和餘下規劃工作。當局亦將會在年底前啟動交椅洲填海工程的環評程序,及開展詳細工程設計。當局亦會陸續就三組發展建議,分別涵蓋三個北都「片區」、三處生態旅遊、三處遊艇業推展,邀請市場發表參與意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