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規劃批覆契機打造「港深都會區」 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展翅騰飛

全國人大代表李聖潑。

文/李聖潑

近期,深圳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獲國務院批覆,此前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也已獲國務院批覆,大灣區兩個核心引擎城市定位再次升級,向社會展現了國家全面高品質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雄心。

在《規劃》引領下的兩大核心引擎城市必定會在全球城市的群雄逐鹿中大放異彩,取得更加矚目的成就。尤其是深圳,不同於廣州的是具有毗鄰大灣區另一核心引擎——香港的天然優勢,不僅在過去的發展中強強聯手積累了深厚的產業合作基礎,創造了矚目的成就,在國家繼續全面高品質開放的背景下,「一國兩制」下相鄰的兩座全球一流城市珠聯璧合,更具發展潛力和想像空間。深港完全可以通過更高品質的融合提升雙城合作的廣度和深度,更有機會通過激發制度優勢對全球各類要素形成虹吸效應,能更好促進深圳《規劃》定位、目標的實現。

一、從香港見證深圳飛躍式發展

一位在香港新界北鄉村土生土長的立法會議員曾分享,自小在新界北成長,看着深圳由邊陲小鎮,快速發展成今日的國際級城市,而香港的新界北部發展卻一直滯後,所以其從政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推動新界北發展,助力北部都會區建設。

深圳發展與香港新界北發展的對比,筆者一樣深有感受,因為筆者正是在新界北讀書、長大。在上世紀80、90年代,筆者穿梭於香港與深圳兩地,見證著深圳一日比一日進步,一日又比一日先進,發展到今日,已是一座常住人口約1800萬,年地區生產總值達3.46萬億元的創科型國際大都市。

國務院批復的《深圳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全面建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致力於破解城市治理承壓明顯、發展空間不足等難題,是深圳市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這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以來的第四版法定總體規劃,也是首部覆蓋深圳全域全要素多規合一的總體規劃,《規劃》作為深圳城市發展的重要綱領性文件,結合深圳的城市特點、資源稟賦,科學統籌了城市空間、公共利益、產業發展三者之間的關係。

人、城、產業三位一體超前規劃,亮點多、後勁足、期望高。具有前瞻性、引領性,很好地呼應了社會對深圳這座城市的期待,代表了國際一流城市發展方向,充分體現了國家對深圳的關心、支持和厚望。國務院批復深圳的定位,為發揮全國性經濟中心、全國先進製造業基地、對外開放門戶、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地功能,建設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成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範例。這些重要而具體的定位,既體現了國家對深圳的厚望,更表明深圳的發展模式和建設成就符合國家期待。這些定位和目標的設定,本身就是深圳綜合實力的體現,只要秉持一張藍圖幹到底的決心、恆心和毅力,深圳完全有基礎、有能力把躍然紙上的全球標桿城市規劃落實好、建設好,成為代表中國驅動全球創新、產業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早前,國務院批復的《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也為廣州明確了新座標、新方位,包括為國際商貿中心、全國先進製造業基地、綜合性門戶、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地。廣州與深圳的《規劃》,不是互相獨立,而是互相依存的重要《規劃》,雙城產生雙核功能,在區域協調發展方面發揮引領、輻射的帶動作用。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兩個重要引擎,深圳、廣州在既有積累的深厚發展基礎上,面對新的全球競爭格局的分工、強協作的關係,有利於建設對標國際一流灣區的「黃金內灣」,規劃先行引領下的兩座城市的發展值得全球期待。

深圳的《規劃》,主要內容還包括加強區域協同,發揮灣區核心引擎功能,攜手共建粵港澳世界級一流灣區,支撐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加強深港深度合作與協同發展,優化深港雙城空間格局,強化深穗雙城聯動、比翼雙飛,促進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互動。深圳的《規劃》中,與廣州一樣賦予了「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的定位,令人振奮。說明從國家層面看,深圳與廣州的齊頭並進固然重要,但是留足空間與毗鄰的香港實現協同發展、相互成就,形成對全球更好的輻射能力、更大的吸引力、更強的競爭力,從全球競爭格局看更加重要。香港、澳門、廣州、深圳都是粵港澳大灣區中的核心引擎城市,從地理關係看,香港與深圳這兩座城市顯然更具備「雙城聯動」的條件,更有條件發揮「雙城聯動」的效能。

今年10月中,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發表任內第三份施政報告,當中對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前海以至北部都會區都有着墨。當前,香港現正全速推動北部都會區建設,而北部都會區是香港與深圳進一步融合的接壤前沿,深圳與香港強強聯合,並船出海,「兩制雙城」,緊密相連,全球獨有,可以引領世界發展,超越任何城市。在新時代下重要的歷史視窗,我們有幸參與其中,必須更好地把握重大機遇,推動深港合作,把粵港澳大灣區做大做強,助力國家現代化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二、深港合作的三大支撐點

一是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在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最新發表的施政報告中,指出合作區位處深圳河兩側,包括深圳園區及香港園區。香港特區政府會結合「一國兩制」優勢和「一河兩岸」地利,發展河套香港園區成為世界級產學研平台,建設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中試轉化基地,營造全球創科資源匯聚點,開闢制度與政策創新試驗田。

香港特區政府已成立由行政長官主持的「河套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督導委員會」,帶領政府制定香港園區發展的整體策略、計劃和布局部署。今年內發布《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發展綱要》,提出促進港深兩地園區間人員、物資、資金和資料流程通的創新政策,把合作區打造成為國家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策源地。香港發展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這些具體舉措,對於實現深圳「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定位具有推進劑作用。

二是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同樣在李家超的施政報告中,也提到要推動香港的主要運輸基建發展,正積極推進《香港主要運輸基建發展藍圖》,其中洪水橋站和北環線主線分別會在今年內和明年動工,預計分別在2030年和2034年完成,同時全力推動跨境鐵路專案,包括港深西部鐵路(洪水橋至前海)和北環線支線,促進香港和深圳聯通。

根據國務院批復的《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的發展目標,包括到2030年,與港澳規則深度銜接、機制高度對接,深港服務貿易自由化深入推進,港澳居民學習、就業、生活便利度大幅提升,引領帶動粵港澳全面合作等;到2035年,建成新型國際貿易中心、國際高端航運服務中心,制度創新、科技創新、產業創新等多輪驅動成效顯著,宜居宜業宜遊的國際化濱海新城全面建成。

《香港主要運輸基建發展藍圖》與深圳《規劃》中「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的發展目標不謀而合,不僅有利於深港雙城各重要發展節點的融合,也有利於提升深港雙城的全球輻射能力。

三是北部都會區,作為香港近年最大規模的規劃,有機會成為深港合作全新的重要板塊。在香港這片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將會興建55萬個住宅單位,大力發展創新科技、新型工業以至優質旅遊業等,李家超在最新的施政報告,提到北部都會區是香港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會在保持公共財政穩健前提下,提速推展北部都會區內與經濟及房屋發展相關的工程。

北部都會區的建設,在香港範圍內,能解決住屋問題、創造就業,實現「南金融、北創科」的新格局,打破香港南、北發展不均的現況;更為重要的是,北部都會區不是香港的邊陲地區,而是與深圳黃金區域接壤的重要地段,深港可以在創科、貿易、旅遊等方面深度合作,形成「雙城三圈」的空間格局。

深港兩地可以藉助北部都會區為試點,雙向奔赴進行優勢互補、強強聯合,例如香港強在金融、貿易,深圳企業可以在北部都會區建設分支,進行融資及貿易;而深圳創新科技能力卓越,能孕育世界級科技企業,香港則能透過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借鑒深圳的技術來發展創新科技。

前海則可以根據《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聯動港澳打造優質高效的現代服務業新體系,提高專業服務業國際化水準,以及高標準建設前海深港國際法務區,將深圳、香港以至澳門等合作,推向一個面目全新、目標更高以及走得更遠的新台階。

深圳與香港的規劃銜接,既是歷史必然,也具有現實意義。其中,北部都會區作為香港發展的新引擎和重要經濟增長點,是香港的新亮點、新希望, 向北的香港應該得到深圳向南的積極回應。深圳在實施《規劃》過程中注重與香港的資源、產業、規則對接,有利於實現《規劃》的定位和目標。

三、全域謀劃系統推動 深港合力建設「港深都會區」

深港面向未來、共謀發展,共同分析全球發展趨勢,共同參與全球競爭是這兩座創造過歷史奇跡的全球一流城市的必然選擇,深圳《規劃》的定位、目標為深港的深度融合創造了條件、指明了方向。深港雙城在「一國兩制」、「一國兩幣」下制度優勢的融合將產生更大的想像空間,兩個特區可以考慮聯手打造「港深都會區」,以「特區中的特區」的方式,再次通過激發制度效能提高競爭力、提升產業活力、創造無限可能,包括:

一是將香港北部都會區提升為由香港、深圳聯手打造的「港深都會區」,必要時可將深圳前海、河套納入都會區組建共同發展體,構建跨境的綜合都會區,實施統籌規劃一體發展;以點帶面,加速由深港雙城向深港一體轉變。

二是北部都會區的定位要更前瞻、更有戰略性、更有全域性,全面釋放全球獨一無二的「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的優勢和活力,通過規則融合、制度融合推動制度效能倍增,快速形成北部都會區對全球資金、技術、人才的虹吸效應;

三是北部都會區要在「一國兩制」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制度優勢、全面釋放規則活力,着眼全球高品質構建稅收、金融、智慧財產權、人才、投融資等為一體的極具全球競爭力的軟環境,可通過落戶註冊、異地辦公、適時遷入等方式,讓其成為國際高端人才及企業集聚高地;

四是由港深兩地政府組建「港深2050+城市發展願景」聯合領導小組,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規劃署、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分別作為港方、深方牽頭部門並組成專責小組,建立工作專班,形成兩地規劃研究機構合作機制;

五是香港與深圳就此議題簽署合作備忘錄,適時將研究工作分別納入香港施政報告和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以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更高效率凝聚港深雙向而行的合作共識。

深圳、香港一衣帶水、山水相連,長期以來保持了緊密聯繫,尤其是改革開放後,靠近香港的深圳,創造了全球矚目的成就,深圳的城市知名度、影響力在與香港的相互成就中得到了極大提升。新時代面對複雜多變的全球環境和日趨激烈的產業競爭,深圳可以旗幟鮮明地保持開放姿態,更好、更高品質地與香港雙城聯動、協同發展,實現從提升影響力向提升驅動力轉變。加強空間規劃對接、產業發展對接、制度規則對接,把制度優勢加速轉變為發展紅利、發展動力。

「港深都會區」既涉及香港、深圳兩地之政府,亦需要中央支援以及國家相關部門指導,如能將《港深2050+城市發展願景》工作納入中央區域協調發展領導小組的重大事項,再由國家不同部委組成「港深2050+城市發展願景」指導委員會,注重系統思維,堅持系統觀念,做出系統部署,相信「港深都會區」,除了是良好的願景,更可化為現實的理想。無論是香港北部都會區建設、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建設,都要「大處着眼、小處着手」,要把各類保障配套、基礎建設、政策搭建做好做扎實,確保產業、人才、資金能引進來、能留得住,要用全域觀和系統思維推進各類深港合作支點加速連片成帶、發揮帶動效應。特別是深港要聯手最大限度激發「一國兩制」制度優勢,解決好如何便利兩地園區的人員過境、交流,如何科學統籌產業以及發展產業的制度規則的高效融合,這可能是深港既有和新增各類合作支點成敗的關鍵。

深港以北部都會區為契機,以河套等深港共同開發的區域作為支點,撬動深圳香港兩座城市、兩種制度更加高品質融合,符合兩座城市的利益,也有利於深港聯手提升雙城一體的全球競爭力。憑藉深圳強大的現代工業體系,藉助香港全球金融中心的優勢,深圳能夠在科技產業、資源要素、技術創新等各個方面更好融入全球,香港也將以深圳為依託,更好服務於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國家發展大局。高品質的深港合作一定是多贏方案。

深圳,一座卓越的全球標桿城市,從奇跡中走來,不斷創造新的奇跡。在《規劃》引領下,實現突破創新、融合發展,肯定會為全球城市發展貢獻智慧。不僅將再次聚焦全球目光,更重要的是作為中國制度優勢、制度自信的視窗作用將持續擴大,中國發展經濟、建設城市的模式會給全球國家帶來啟示、形成典範,構建獨特的、具有前瞻性和引領性的城市建設中國方案。從陪跑到領跑,深圳創新能力和驅動能力的全面提升,必將為「經濟特區」及代表中國水準的「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金字招牌添光增彩。

(作者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政協常委、香港工商總會會長、北區防火委員會主席、深圳市城市規劃委員會非公務委員,此文章應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之邀而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