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油街新展「花晨月夕」及「五臟」 色彩與竹藝賦予城市新想像
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油街實現藝術空間11月7日起推出2個「油街在地」系列新展覽「花晨月夕」及「五臟」,本地藝術家阿三及林嘉裕分別帶來現代文人畫及竹藝裝置作品,展示其在油街實現乃至其位處社區的考察及創作成果。在6日舉行的預展上,油街實現館長馬佩婷同兩位藝術家向點新聞介紹展覽內容,並分享創作理念,講述二人如何用色彩及竹藝,為城市乃至人生賦予全新想像。
「花晨月夕」:城市碎片和生活映像
藝術家阿三來到油街作現實考察,將他的所見所感訴諸美術,以現代文人畫視角呈現炮台山的城市景觀,為油街實現及其所處的街區賦予新的藝術靈感。
之所以將展覽主題定為「花晨月夕」,是因為阿三希望能通過畫作,喚起大家對在香港日常生活的關注。阿三在日出、夜幕等不同時分探索城市,借鑒中國山水畫中高高低低的層次感,以中式美學視角及構圖、水墨技法和錄影,一一呈現大廈、窗戶、階梯等一系列就在市民身邊卻鮮有人為其駐足的城市元素。
「早上這個時間其實是怎樣的呢?我好有興趣知道這件事;早上的時間其實是由沒日出到日出,是一個轉折,這個『轉』會與時間有關,」阿三說。他希望走進展廳的觀眾能夠從他的畫作和錄像中看到從清晨到夜幕不同的顏色,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暮鼓晨鐘。
「我短暫停靠油街實現,卻仍未覓得安身之所。肉身在此,心神飄蕩不定。駐留,不止發現當區的人和事,倒更確切映照個人體察周遭的方法,和藝術創作的手段。炮台山,因而變成一個隱喻」。阿三對關於炮台山的作品作如是自述,作為策展人及寫作人,他用「城市碎片」串連起自己對這個社區的印象,「繪畫形變以組成敘述,文字言之鑿鑿,轉化展覽空間為短篇小說篇章」。
「五臟」:看到事物的內裏
竹藝藝術家林嘉裕帶來首個個人展覽「油街在地—五臟」。展覽的靈感來自於油街倉庫的建築特色,而選擇竹子作為展品的主要製作材料,則是源於她師承香港竹蒸籠大師呂明的經歷。「雖然今次展覽,大家未必見到竹藝作品有蒸籠的影子,但事實上所有的工藝都是學整蒸籠去啟蒙我的」。林嘉裕介紹展覽構想,表示希望以竹藝創作把傳統工藝傳承下去。
值得一提的是,創作所用的紫竹是油街實現種植的,這種就地取材的創作方式,直接體現了「油街在地」的理念。林嘉裕亦提到,媽媽是她曾經的創作助手,從理念、材料到創作者,都以竹藝作為橋樑連接了傳承與創新、人體與「五臟」,以及藝術與生活。
展覽主題定為「五臟」,是因為林嘉裕把油街倉庫視作人的軀體,運用油街倉庫既「分隔」又「貫通」的建築特色,設計「發動、化解、吸收、轉化、移除」5個身體運作、亦是人生運作的步驟,再創作對應心、肝、脾、肺、腎的竹藝展品,引領觀眾同時探索建築空間及人體結構。
除了展現竹製藝術品與生命運作軌跡的相通之處,展覽的另一特點是極強的互動性。展廳內隨處可見對參觀者的邀請,比如林嘉裕將手稿放在展廳入口,邀請觀眾了解自己創作時的思考,讓大家帶着最初的設計思路走進展覽;展品「轉化」,觀眾將紅色紙飛機飛進竹編的空隙,「你知道夢想和創傷怎樣坐落?那是因為那處的孔洞足夠大」;「發動、化解、吸收、轉化、移除」每個區域都設有留言紙條,展覽最後亦備有留言區,邀請觀眾寫下自己對於展覽、藝術乃至人生的所思所感。
阿三說,自己在維港拍攝山景、走在港島的時候,看到的是「一個繁華的城市」,然而「當下我感覺是,我其實認不出這個地方,認不出他原來是什麼呢」?兩位藝術家今次展覽的作品,就是在和觀眾一同進行探索。探索已有百年歷史的油街倉庫,探索倉庫之外的日升月落,探索建築與人體的相通之處。更重要的是探索一切的表象之內,看看香港這座城市、人體的每個臟器,以及生命的每一個循環「內裏是怎樣的」。
「花晨月夕」及「五臟」
日期:2024年11月7日至2025年2月9日
地點:油街倉庫(港鐵炮台山站附近)
參觀方式:免費入場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周禹含報道,視頻拍攝:福瑞士,視頻剪輯:杜家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