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評論|香港的「卡脖子」技術是什麼?
文/王凱輝
科技創新是未來趨勢,誰抓住了工業革命,就能引領未來發展。粵港澳大灣區是一片發展的沃土,其中,深圳用了不到40年的時間,從邊陲小鎮成為一座引領世界發展的創新大城。創新是深圳的成長基因,科技創新樣板的深圳為全國提供了借鑒。一河之隔的香港從中可以學到什麼?香港的「卡脖子」技術是什麼?在未來科技發展和國家戰略中,香港承擔的角色愈來愈重要,抓住科創機遇,重要性可想而知。
有人說深圳走在了改革開放的前沿,抓住了時代的發展機遇。有人說香港幾次科技創新收獲甚微,甚至錯失了科技發展的良機。一座城市發展的動力在於創新,科技創新的路徑說到底是多方發力,從政府政策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人才引進、創新補貼,再到企業自身的發展等等,缺一不可。
深圳的研發投資居於世界前列,科技人才聚合式發展。在未來,深圳無疑是引領我國、世界的創新之城。先來看一組數據,2023年,深圳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總量達2.47萬家,是2014年的5.2倍。在這十年間,深圳抓住了發展機遇,將「飛地」變「創科高地」,引進人才,減稅降費,「鵬城」展翅飛翔,塑造了以新能源汽車、新興儲能、低空經濟、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一系列高質量發展「新引擎」,孕育出了華為、騰訊、比亞迪、大疆等一大批高科技企業,產品「出海」遍布全球。深圳的創新發展已成體系,每一個細分領域都不斷發展,每一家企業也都有其特別經歷,在這裏默默無聞地書寫着「春天的故事」。
從深圳的數次政府工作報告中可以窺見政府對科技的重視程度。2024年深圳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着力提升科技創新「硬核力」、產業體系「競爭力」,全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細枝末節地包羅了國家發展戰略、產業體系、人才培育等,構建最優企業服務體系。一個地區創新發展快不快、優不優,最重要這塊地是不是發展沃土,政府對企業的包容性、對人才的優待程度、區位資源優勢等等。
深圳為何能從短短的40多年發展為科創樣板之城,有很多人探討,也有很多人學習借鑒。從近處的廣州、佛山再到合肥、西安,各城市都在緊抓創新發展脈搏。「一國兩制」下的香港可以借鑒什麼?
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獨特的發展路子,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急功近利。近年來,香港發展科創的決心、信心十足,各界行動力也很強,從政府官員、議員再到各企業家都在海內外「取經求道」,也舉辦了一系列共襄科創盛舉的會議,全球都看好香港。
有安全才有發展,有科技人才到來才能有科技創新的全力發展。香港此前經歷了「黑暴」,當時安全無法保障。隨着香港國安法和《維護國家安全條例》生效實施,築牢維護國家安全之基,發展也提了速度,在今年的全球金融中心排名中香港重登前三,振奮各界信心。
傳統以往,香港憑藉金融、貿易、旅遊著名海內外,在科技研發與創新上優勢並不明顯。在內地改革開放時,香港更多起到的是「引進來」、「走出去」的作用,較少發展自身的科技創新。同時,香港私營企業缺乏創新能力,但特區政府在國家戰略中定位清晰,完全可以利用好粵港澳大灣區優勢。香港科創北延,深港對接大有可為。在這其中,香港可以借鑒深圳的創新產業體系、企業管理思路、人才引進等,為科技人才着想,為科創企業鋪路,厚積而薄發。國家大力支持香港科創發展,大力發展「北部都會區」、「河套合作區」,香港各界應提升協同合作能力,對接好產業發展。
香港的「卡脖子」技術在於實質性的科創研發,培育一批高精尖人才,不僅是橋樑式的「引進來」、「走出去」,更是自身的科創戰略對接,參與國家航天工程、加快低空經濟無人機產業發展……
在未來,香港在人才引進方面可以較多傾斜科技創新人才,大力引進一批願意來港科研、創業的人才,匯聚一批科創企業,形成優勢產業。在人才教育培養方面,除醫學、文化藝術優勢專業外,港八大院校也應重視理工科專業,加快編程、計算機、人工智能等專業重點培育,形成自身研發類專業人才。
此前,有人說香港在低空經濟發展方面有難度,但其實只要肯做,萬難都不是問題。從無人機載貨運輸再到旅遊等,低空積極應用場景十分豐富。香港人力成本高,無人機運輸或可以優化資源配置。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出成立「發展低空經濟工作組」,加快低空經濟產業發展。
香港等不得,慢不得。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在接受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專訪時表示,這兩年一路快跑,香港創科產業已有很大變化。科技創新日新月異,再錯過發展良機就難以追趕創科大潮。孫東指出,機會可能也就這麼幾年,香港當下需要把握這個黃金時期,盡量把工作做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