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邨分三期重建 歷時20年

(大公報記者 鍾佩欣)樓齡逾60年的彩虹邨,房屋署的重建初步構思昨日揭盅,全邨建議分三期清拆,第一期清拆三座大廈及兩所空置校舍,涉及全邨三分之一居民將於2028年開始搬遷,受第二、三期清拆影響的彩虹邨的三分之二住戶,將會搬遷至重建後的新彩虹邨。房署估計,彩虹邨重建後原址提供約9200個單位,較現時增加約1800個單位。具體重建方案有待房委會通過。
按照房署構思,由2028/29年度開始有第一批居民遷出,至2048/49年度第三期重建落成入伙,歷時20年。當中由第一期受重建影響住戶入伙,至最後一期住戶入伙,預計歷時15年完成。立法會議員認為20年時間漫長,促政府縮減程序,更早完成重建。
房屋署昨日提交黃大仙區議會文件顯示,彩虹邨11座住宅樓宇將分三段清拆重建,預計2028年展開第一期計劃,金碧樓、碧海樓、丹鳳樓和兩所空置校舍率先清拆,而其住戶將會遷至新美東邨;用作首期遷置資源的新美東邨將會提供2450個單位,可以容納約三分之一的受影響彩虹邨住戶。
至於第二期錦雲樓、紅萼樓、金漢樓和白雪樓住戶預計2035年至2036年遷置彩虹邨第一期建築工程完成後新公屋單位。第三期翠瓊樓、金華樓、綠晶樓、紫薇樓的住戶預計於2042年至2043年遷置彩虹邨第二期建築工程完成後新公屋單位。黃大仙區議會將於下月5日討論建議方案。
第三批遷走居民要等15年
房署預計第一批住戶於2028年起陸續入伙,從第一期住戶入伙至最後一期入伙,需時15年,而整個彩虹邨重建時間長達20年。翻查資料顯示,新加坡組屋重建工程相對較短,新加坡宏茂橋3道第562至565座組屋近600伙單位約需四年時間(詳見表)。
彩虹邨錦雲樓住戶吳先生屬於第二期重建計劃,預計10年後,即2035/36年度才搬遷到第一期重建落成的新單位,他慨嘆時間太長,現時住所陽台、廚房及客廳,都有水泥裂縫、石屎剝落,只能小修小補,坦言「不知道(單位)能撐到多久!」他擔憂第一期重建施工期長達10年,附近居民需長期「食塵」,飽受噪音滋擾。
商婆婆住在金碧樓逾40年,將是2028年遷至新美東邨的住戶。她說曾於新美東邨附近工作,不喜歡遷往該處,「交通不方便,還是彩虹邨好,交通方便,近港鐵站。」她希望原區安置。
對於整個重建計劃需時達20年,黃大仙區議員莫健榮認為時間太長,期望能運用新型建築方式壓縮重建時間,同時建議遷往新美東邨的第一期住戶,預留申請遷回新彩虹邨的資格。
九龍東立法會議員顏汶羽關注彩虹邨整體重建時間長,是否可壓縮工序,他表示,明白彩虹邨位處市中心的黃金地段,重建項目有一定難度,要處理交通改道等並不容易,相信今次方案內容並非政府最終定案,仍有待當局聆聽持份者意見,期望可盡早向公眾交代包括重建後的整體布局,以及搬遷津貼等細節。
房屋署:提供足夠遷置資源
九龍東立法會議員鄧家彪稱,由拆卸到最後一期落成歷時20年,是一個漫長過程,其間彩虹邨是施工區,噪音和沙塵難以避免,希望想留在彩虹邨的居民考慮清楚「實實在在的環境因素」。
房屋署表示,會為住戶提供足夠的遷置資源,包括發放住戶搬遷津貼,合資格單身人士和二人家庭,亦可選擇領取津貼,代替入住公屋。
若資源許可,亦會讓受影響住戶,入住任何地區的合適翻新公屋單位,如住戶有意購買居屋或綠置居單位,將享有優先選樓資格。
騰出土地擴闊路面 紓九龍東交通擠塞
九龍東區交通長期擠塞,繁忙時段主要幹道經常出現長車龍,房屋署期望趁着重建彩虹邨的機會,一併改善彩虹交匯處及毗鄰一帶的道路交通及行人網絡。有立法會議員建議,政府應大刀闊斧改變九龍東交通局面,建議做好跨部門協作,房署與運輸署一同研究改善方案。
房屋署在提交黃大仙區議會的文件提到,由於毗鄰彩虹邨的彩虹交匯處長期交通擠塞情況,房委會已開始與相關部門商討騰出部分彩虹邨用地以緩解區內交通擠塞情況的安排。
房署建議,在第一期清拆計劃,將碧海樓、金碧樓附近的部分土地,騰出以進行於彩虹道的巴士停泊灣工程。在第二期同樣清拆位處龍翔道旁的四座住宅樓宇,以騰出土地擴闊一段龍翔道及重新配置現有於紅萼樓和金漢樓附近的巴士停泊灣。在第三期清拆計劃,部分綠晶樓及紫薇樓附近的土地將會騰出,以連接太子道東及龍翔道,以及為新彩虹邨第三期提供車輛出入口。
議員:重建規劃以交通先行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顏汶羽表示,彩虹迴旋處及行車道現時是九龍東塞車黑點之一,彩虹邨重建是解決新清水灣道長期塞車問題的重要位置,第一期清拆包括丹鳳樓等設施,方便騰出附近土地開展彩虹迴旋處等一帶交通改善工程,長遠對彩虹邨、彩雲區、新清水灣道,以至整體九龍東的交通擠塞改善有正面作用。
民建聯強調,重建工程上應以交通規劃先行,政府須做好跨部門協作,藉重建彩虹邨大刀闊斧改變交通局面。顏汶羽要求房署與運輸署,一同仔細研究改善方案,當中建議於新清水灣道興建一條橫跨彩虹邨的行車天橋往返太子道東,並善用牛池灣做好交通規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