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港科研成果頻頻落地河套深圳區 冀推深港科創協同發展

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作為深港科技創新合作的最前沿,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有着深港跨境接壤、一區兩園的優勢。在不足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承載了一批重量級的深港科技創新資源: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等5所國際知名高校設立了10個創新研發平台,並設有河套港澳青年創新創業谷、香港科技大學藍海灣孵化港、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工場等創新孵化載體。

其中,城大福田研究院高時空分辨電鏡項目組碩果累累。入駐河套合作區3年,就以世界範圍內驚人的速度從0到1研發製造出高時空分辨率電子顯微鏡。「前3年研究成果已經成熟,所以我們項目組從2023年下半年到現在一年的時間,都是在做產業化進程的工作。」城大福田研究院高時空分辨電鏡項目組的項目經理陳岩介紹,通過河套電子光學儀器中試平台的建設,他們已經收穫一些已確定及潛在的客戶。

10月11日,總部位於香港的河套深港科技創新轉化醫學研究院、亞洲抗衰老及轉化醫學研究中心正式落地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深圳園區中的國際性組織與研究院再添一員大將。亞洲抗衰老及轉化醫學研究院執行院長王雪萊介紹,研究院將以轉化醫學為手段,讓科學家和臨床醫生協作攻關。目前,研究中心在治療冠心病、缺血性心臟病、心腦血管病、心衰等方面取得了相應成果。王雪萊呼籲深港兩地應繼續磨合,在法律法規和知識產權上進行有益探索,盡快出台解決方案。

「6所香港高校都在深圳設立了研究院,說明深圳對香港科研力量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港澳及區域發展研究所副主任研究員劉雪菲也表示,即便是在深圳發展了20多年的香港理工大學深圳研究院,在兩地的發展之中依然存在着諸多瓶頸與堵點,「而且隨着深港合作的深入,這些困難越來越需要解決。」

目前,河套合作區兩邊進展相差較大,深圳園區一側香港科創企業、高校、研究院等主體不斷入駐,行業間合作不斷深入。反觀香港園區一側,似乎動靜小且慢了許多。「兩邊規劃不同步,一直以來都被大家所詬病。」劉雪菲表示,以6所在深圳建立研究院的香港高校為例,香港更多應以本港的科技產業轉化為主,後期的製造環節可以放在河套深圳園區或大灣區其他城市來進行。「同時,香港園區未來引入什麼樣的企業,什麼樣的中介服務機構,科研人員在人文交流及居住環境等環境訴求上,要與深圳一側進行協同,並打造其獨特優勢。」

記者、拍攝:胡永愛

剪輯:星鳴、黃寶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