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副市長: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 加強滬港經貿合作
(大公文匯網記者 張帆、倪夢璟)「2024年滬港合作與發展研討會」14日在滬舉行,上海市副市長陳杰在主旨演講中表示,近年來,上海通過香港的平台走進「一帶一路」及海外市場成效顯著。未來,希望繼續以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為契機,加強滬港經貿合作,並加大在科創領域和文化領域的合作,攜手推動中國「智造」、中國文化走出去。
滬對港直接投資增18.4%
陳杰介紹,近年來,滬港兩地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實現了強強聯合、優勢互補。兩地共同服務對外開放、共同促進雙向投資,引進來、走出去,取得豐碩成果。上海企業在港實現了良好發展,通過香港的平台,走進「一帶一路」及海外市場,成效顯著。一大批上海企業在港蓬勃發展。今年1至8月,上海對香港直接投資備案項目達到180個,同比增長18.4%。上海與香港的進出口總額達到1106.7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
上海積極鼓勵企業以香港為投融資平台,開展海外投資併購,實現全球業務擴張。目前,在港上市的滬企有190餘家,總市值超過1.8萬億港元;鼓勵企業以香港為海外總部集中管理境外資產,建立國際化管控體系;鼓勵企業以香港為科研平台,整合全球科研資源,構建國際創新網絡;鼓勵企業以香港為區域總部,輻射周邊新興市場,提升國際品牌形象。
滬企在港實現「增值」發展
陳杰說,目前,在港發展的上海市屬大型國有企業三十餘家,涉及金融、投資、製造、貿易、工程、酒店、旅遊等行業。比如光明集團就有25家企業在港發展,集團旗下的萬安集團在港高端牛羊肉供品,位居行業前三。又如,上海新能源自動駕駛企業西井科技去年與和記港口碼頭菲力斯杜港簽署了新增100輛新能源智能無人駕駛卡車Q-Truck的協議。今年,該企業還在香港設立了辦事處拓展海外業務,成為滬港企業合作的一個典型成功案例。
上海還積極參與在港舉行的「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今年,上海共組織了300餘名企業代表赴港參會,首次設立了上海專業服務展區,並通過舉辦滬港專業服務圓桌交流會、「一帶一路」可持續城市發展圓桌會等對接活動,推動兩地政府、企業共同探討,拚船出海和合作,攜手開拓國際市場。今年11月,香港也將來上海舉辦投資推薦活動,進一步深化兩地經貿往來,加強重點領域合作交流。
推動經貿科創人才交流
陳杰表示,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作為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能夠提供一流的專業服務,始終被有意向發展國際業務的上海企業視為走出去的首選平台。
展望未來,陳杰建議,滬港可以在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科創和文化領域加強合作。他說,在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方面,一方面充分藉助展會平台,加強雙方合作交流,鼓勵更多上海企業積極參加在港舉辦的「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亞洲金融論壇等。推動更多香港企業來滬參加進博會、人工智能大會等大型展會活動。在此過程中,鼓勵兩地會展企業加強合作與人才培訓。另一方面,發揮香港國際商貿平台作用,促進技術、人才、資本要素對接,鼓勵更多上海企業在RCEP框架下通過香港尋求海外新商機。同時,推動更多香港企業開拓上海市場,融入國內供應鏈、創新鏈。更好發揮兩地專業服務業優勢,促進專業服務機構在兩地的互聯與互設。為引進來、走出去提供更高效、更便捷、更優質的服務。
第二,滬港可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目標,加大產業科技創新合作力度。當前,上海正大力推動五個中心建設。在陳杰看來,科創中心建設是其中重要的發展支撐,如何發揮好產科技創新和技術變革帶來的作用,應當引起充分重視。香港的創新生態位居全球前列,人才、信息、投融資體制方面都具有獨特的優勢。香港中文大學已經在上海建立了上海中心,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也在上海的產教研融合中心也正在緊鑼密鼓的推進當中。希望滬港加強產學研合作,滬港高校研發機構和企業在吸引海外人才共建聯合實驗室、科研人才培養等方面密切合作,共同開展好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的聯合攻關。上海,還希望能依託香港這一個平台,在吸引國際人才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推動更多「原神」走出去
陳杰特別指出,滬港中西文化薈萃,在人文領域具有良好的基礎和得天獨厚的優勢,兩地可以人文交流和創意產業合作為依託,共同的講好中國故事。上海繼續歡迎滬港廣告企業雙向開展跨境貿易服務,積極的參與在上海舉辦的世界設計之都大會,推動滬港文化創意合作,打造滬港融合共生的時尚消費品產業、生態。
今年8月,上海成功在港舉辦了「上海文化周」。明年,香港的西九文化區也將在上海舉辦「西九文化節」。希望滬港兩地共同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合力打造中外文化藝術交流的中心。
陳杰特別介紹,近期國產遊戲《黑神話·悟空》風靡世界,實際上,在此之前,上海有一款原創遊戲「原神」也非常受歡迎。這款由上海企業研發的遊戲,將中國很多傳統文化,包括文學、藝術、音樂等融入其中,為中國優秀文化走出去,起到了橋樑作用。在他看來,遊戲行業是推廣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平台,希望採取更多方式方法來推動滬港文創領域,攜手更好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