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杜絕劣質劏房 拆除都市炸彈
文/沈朝生
「劏房」問題困擾香港多年,潛藏大量安全隱患,部分劏房環境極其惡劣,根本不宜居住。面對這個老大難問題,現屆政府上任未幾便展現正面處理問題的宏圖大志,但「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即使政府痛下決心,劏房這個多年痼疾也不可能短期內徹底解決。筆者期望,本周三發表的施政報告至少能提出取締「劣質劏房」的時間表及路線圖,首先拆除這個「都市炸彈」。
劏房問題根深柢固 不可能一蹴即就
特區政府去年成立的解決劏房問題工作組,承諾在10個月內提出建議,為劏房居住環境設定最低標準、提出取締不合標準劏房的方法、防止不合標準劏房增加,及提出有序解決劏房問題的方案。一年過去,市民自然期望新一份施政報告在解決劏房問題上有實質進展。
當然,劏房一如幾十載沉痾,沒法一蹴而就解決。據統計處調查,現時全港約有10.8萬間劏房,涉及約21.6萬名居民。近11萬間劏房中,除極小部分是合法合規、環境宜居之外,有相當部分屬於空間狹窄、衞生惡劣、不適合居住的劣質劏房,而且有部分位於非住宅樓宇,令問題更複雜。
劏房數量龐大,涉及居民眾多,無疑令解決難度劇增。特別是若強行在短時間內完全取締,則無疑令現時居於這些劏房內的住戶流離失所。尤其是這批弱勢社群本就經濟能力嚴重不足,要他們在短期內搬到合法的私人樓宇居住,完全是不切實際。
故此,處理劏房無任何捷徑可言,政府必須一步一腳印去處理,既要定下目標和時限,敦促相關工作穩步前進,更需持續審視和適時調整方案,同時要大力增加公私營房屋供應,以從根本上解決香港人住房難的問題。
既增房屋供應 亦有短期措施
過去幾屆特區政府一直就房屋供應作出努力,10多年下來,香港即將進入房屋供應的收成期,預計未來5年公營房屋及私人住宅每年的建成量,將分別達3.5萬夥和1.91萬夥,成績將超過長遠房屋策略目標。
同時,現屆政府亦推出多項「救近火」的措施,以解相關市民燃眉之急。首先,是幾乎全港市民都拍手叫好的「加強打擊濫用公屋」政策,僅過去兩年就合共回收約5000個公屋單位,這些單位翻新後都會編配予真正有需要的市民。
此外,李家超在其首份施政報告提出的「公屋提前上樓計劃」也有起色,房委會8月時曾指出,受惠於該計劃下的長青邨和業旺邨分階段提早建成,加上入住新界區公屋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相對較短,結果截至今年6月底,過去12個月獲安排入住公屋的一般申請者,平均輪候時間較上季縮短0.2年至5.5年。
除上述增加公屋供應的措施,市民耳熟能詳的簡約公屋同樣推行得如火如荼。首批兩個分別位於元朗攸壆路、牛頭角彩興路的專案,合共逾4400個單位,今年中亦開放讓合資格公屋輪候者申請。
綜上所言,可見香港的劏房問題正在政府多䇿齊施、全方位應對之下逐步改善。當然,距離市民期望還有相當距離。同時民眾亦要明白,居於劏房的住戶,面對的往往不僅是居住問題,很多時更涉及家庭、社福、教育甚至醫療問題;忽略任何一項,都可能適得其反。過去兩年,現屆政府在施政中展現出非一般魄力,令人對香港老大難問題的解決增強了信心。也因此,我們更加期待新一份施政報告能在破除利益固化藩籬、進一步鏟除劏房毒瘤方面,能有更加劍及履及的力度和措施!
(作者為香港特區選委員會旅遊界委員、四川政協委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