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園|人物志:黃遠生

黃遠庸(1885-1915),新聞記者。江西 九江人,名為基,筆名遠生。

文/李春陽

黃遠生是江西德化縣人,生於一八八五年,書香門第,少年早慧,發蒙時讀遍經史子集,十五歲父母雙亡,十八歲考中秀才,同年中舉,為江西省第七名。次年參加殿試,高中進士。同榜進士有沈鈞儒、譚延闓、葉恭綽等,這是中國一千三百年科舉制度的末代進士,因為第二年科舉就廢除了。黃遠生兩年中三元,為進士中年齡最小者,僅十九歲。一九○四年他東渡日本,入中央大學學習法律,六年後歸國,任郵船部員外郎、參議廳行走、編譯局纂修、法政講習所講員等職。一九一二年與藍公武、張君勱共同創辦《少年中國》周刊,批評當時的新聞界「舉國言論趨於暮氣,趨於權勢,趨於無聊之意識,不足以表現國民真正之精神。」針對報界之墮落,他主張「主持正論公理,以廓清腐穢,而養國家之元氣。」

後任上海《申報》特約記者,文風潑辣,自創「遠生通訊」,頗有影響。他的時評曾經佔據當時新聞界半壁江山。民國第一記者的聲譽,導致袁世凱高價收買,被強聘為《亞細亞報》總撰述,他先逃離北京,繼而避禍北美,一九一五年在舊金山唐人街被中華革命黨人當作袁世凱幫兇而誤殺,年僅三十歲。身後出版《遠生遺著》,梁啟超題寫書名,收錄二百三十九篇文章,對於北洋時期和民國初年的重要人物,幾乎全部涉及,即使今天閱讀,仍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游民政治》一文,將中國的歷史目為吃人的歷史,中國的社會目為吃人的社會,對於魯迅的《狂人日記》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在清末民初新舊交替的轉折點上,黃遠生是一位推動革新的勇士。他說,「今日無論何等方面,自以改革為第一要義,要改革國家,則必須改造社會,而欲改造社會,最終必須改造個人。」胡適後來說,「這位名噪一時的記者是文學革命運動的先驅。」他的「近世文體」的主張,實際上預示了五四白話文運動的到來。他所撰《懺悔錄》,「深刻地解剖了自己作為一代新舊衝突時期知識分子在人格、靈魂上的嚴重分裂。」「似乎一身,分為二截;其一為傀儡,即吾本身,另自有人撮弄,作諸動作;其一乃他人之眼光,偶然瞥見此種種撮弄,時為作嘔。」「吾身如一獄卒,將此靈魂,囚置於暗室之中,不復能動,真宰之用全失。」他的「懺悔」,可以看作魯迅散文詩《野草》「抉心自食」式自我解剖的前驅。

作為「中國第一個現代意義上的記者」,黃遠生主張記者要與黨派劃清界限,成為「超然不黨之人」,「主持清議」「予以忠告」「無所偏倚」,避免使輿論成為私利的工具。他提出新聞記者應具備四能:腦筋能想,腿腳能奔走,耳能聽,手能寫。鄒韜奮評價他說,「不但眼光遠,而且有膽量說話。」新聞記者工作的五原則:客觀、真實、公正、全面、超然。他的新聞理念對於新記《大公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是陳獨秀創辦《新青年》的楷模。

(來源:大公報B2:大公園 2024/10/03)

相關閱讀:

大公園|人物志:高一涵

大公園|人物志:學者陳獨秀

大公園|人物志:林紓

大公園|人物志:呂碧城

大公園 | 人物志:嚴復

大公園 | 人物志:章士釗

大公園|人物志:張季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