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回收透視2|新界東「6仔店」續約 資助金額大增161%

 

(大公報 記者 施文達、李斯達、艾南)根據環保署資料顯示,綠在區區2020/21年度實際營運支出1.62億元,到2022/23年度增加至2.7億元。

《大公報》根據環保署已批准訂立合約公告資料,整理2022年11月批出的多份後續合約,發現由同一營運機構,在2020年6月獲批出綠在區區28個月的營運合約,2022年11月到期時,獲續批出的新一份33個月合約,都獲得加碼資助,後續合約平均每月可獲得的合約金額,增幅由最少的11%至161.95%不等。

綠在區區「6仔店」後續合約資助額增幅超過一倍的至少有四間,包括新界東的「6仔店」,由2020年6月起平均每月可獲24.8萬多元,到2022年11月續約後增至每月可獲65.1萬多元,升幅161.95%;另一間新界東「6仔店」由2020年6月起每月25萬7000多元,新約增至每月60.4萬多元,增幅134.6%,東九龍「6仔店」2020年6月起每月43.2萬多元,新約增至平均每月94.6萬多元,增幅達118.8%,亦是全港「6仔店」獲得最高價值的營運合約費;而另一間新界東「6仔店」則由2020年6月起平均每月的39萬元,增至每月獲81.7萬多元,增幅一倍。

可分判部分合約 需環保署許可

綜合而言,2020年6月環保署批出的綠在區區合約價由700萬至1800多萬元不等,但2022年11月續約批出的合約價,整體由2000萬至3000多萬元;至於今年1月新批出的合約價,回復約1000萬至1800萬元不等。此外,綠在區區第一期後續合約招標資料顯示,營辦團體可分判部分合約予分判商或其他公司,但須取得環保署書面許可。而營辦團體的回收物處理量高於目標處理量,便會獲得表現酬金,上限相等於50%每月營運費,相當「和味」!

環保署回覆指出,2022年11月續批的營運合約,在2022年的年初進行公開招標。換言之,該批「6仔店」的後續合約在上屆政府開始進行招標程序。環保署表示,在後續合約中營辦團體需達到更高的每月回收量指標及提供更多的指定服務,包括設立和營運有指定面積要求的回收便利點和工場、增加回收流動點、為區內屋苑提供上門回收服務及增設一部專用回收車輛提供上述服務等,以提升綠在區區的整體服務質量。

環保署回覆表示,雖然後續合約所批出的合約價值整體上較首批合約為高,然而後續合約所設定的平均每月回收量指標,亦較首批合約高超過兩倍以上。以東九龍的「6仔店」為例,2020年首次批出合約的每月回收量指標為11公噸,而後續合約的每月回收量指標則為35公噸。

亟待優化|業界:綠在區區回收量指標太低

根據環保署就綠在區區的設立和營運(第一期後續合約)2022年1月26日招標簡介會的資料,列出各區的塑膠及廢塑膠以外的所指定回收物每月目標回收量,南區、灣仔區、中西區(半山)、中西區(除半山區域外)、九龍城區(土瓜灣)、九龍城區(紅磡)、離島區、葵青區、北區(粉嶺)、北區(上水)、沙田區、大埔區、荃灣區,每月目標回收量為25公噸。東區、九龍城區(何文田)、觀塘區、油尖旺區每月目標回收量為30公噸。深水埗區、黃大仙區、西貢區、屯門區及元朗區每月目標回收量為35公噸。

「6仔店」每月回收目標由25公噸至35公噸,與元朗一間200平方呎的私營回收店每月回收量200公噸,相差6.5倍!

「燒這麼多銀紙每月回收幾十噸,當然少。」回收商劉妙成指每日香港產生塑膠2000多公噸、膠樽200多公噸、廚餘4000多公噸,「開多多6仔店也無用,現時香港處理廠不斷萎縮,就算6仔店收集到回收品,都就快不夠廠去處理。」

膠樽徵費增回收誘因

劉妙成指社會回收量不足,市民不願收集交到上游收集點,因欠缺誘因及動力。他建議政府採用生產者責任制,將想處理產品例如膠樽徵費,市民做好回收可取回徵費,例如每個膠樽徵收5毫,市民交社區回收店可取回4毫,處理商獲1毫,「我們由收集、處理,1毫已有利潤,香港是自由經濟,有利可圖便大把人願意入回收業投資,但由政府做,1萬元都不夠。」

不時有老婦用手推車運載執來的紙皮、舊報紙等到黃太經營的回收店變賣。

期盼援助|私營回收小店艱苦經營

位於元朗鳳攸東街的鴻興環保回收店,面積只有200平方呎,沒有空調,沒有裝潢,牆身破落,店內擠滿銅線、爛鐵、廢紙等,店門有小斜板接駁路面,不停有老婦用手推車運載執來的紙皮、舊報紙等從斜板推入店磅重,老闆娘黃太按重量給予現金。

黃太透露已經營廢紙、五金回收20年,金融風暴時期她與丈夫及兒子沒有支薪,僅靠借貸度日捱過,近日港人轉變消費模式假期北上,收少了廢紙、廢鐵、汽水罐等回收品,有時候她與兒子一份糧也賺不足。

去年10月黃太丈夫過身,兒子全職接手回收店,與年邁的母親及一名兼職工人,三人繼續艱苦營運。環保店每月租金3萬元、三輛貨車用以暫存爛鐵廢紙要供款,以及運送到大回收商的工場等雜項開支,每月約13萬元。黃先生訴苦指店舖地方狹窄,要將回收得來的廢紙、鐵、銅等回收品暫存放在停車場的三輛貨車,將貨車當作臨時倉,儲足一車貨後,黃先生便駕車將回收品送到洪水橋、流浮山的大型回收場。

黃先生續指,回收品有五金及紙,除了塑膠,因店內外沒有地方儲存回收品,遂將膠樽存放在貨櫃車上,但婆婆執拾來的膠樽沒有徹底清潔,惹來蒼蠅,被鄰近大廈的業主立案法團投訴,黃先生便不再回收舊膠樽:「我們只有三個人,既然舊膠樽被投訴衞生問題便放棄回收塑膠。」

自己不出糧 收入用來交租

黃先生無奈地說業界經營困難,他已是最後一代人做環保回收業,希望政府能扶助業界,例如提供優惠政策資助回收商舖減輕租金壓力,或資助聘請工人等,「現在沒有後生仔肯入行,日曬雨淋,我承擔屋企間舖沒辦法!有時入不敷支,辛勞卻白做。」黃先生指現時元朗區只剩餘十間環保回收店,十年前有30多間,在鳳攸東街一帶昔日有6間環保店,但都陸續結業:「剩下我與阿媽可以做到不出糧,我做得這樣辛苦是無人工,收入僅用來交租。」黃先生說時淚眼紅了,他指以高價回收廢紙:「我1元收,給婆仔1.2元,整車回收物得幾元,那有人做?做得這樣辛苦,你用2萬元請不到人做這行。」

綠在區區是一個服務全港社區的回收網絡,包括有回收環保站、回收便利點,以及設於各區街頭的回收流動點。

署方回應|營運合約均公開招標

環保署回覆《大公報》表示,所有「綠在區區」的營運合約均透過公開招標,並按既定程序進行技術和價格評審,以甄選出中標者。合約價值主要按中標者的投標價而定,而有關投標價會因個別地區、回收量目標,以及個別投標者的投標策略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此外,「回收便利點」的合約營運成本與實際回收量有關,收集量越高,每公噸平均回收成本則越低。現時,首批「回收便利點」實際所收集的回收物均超過其合約指定的每月回收量指標。在2023年,「回收便利點」合共收集約18000公噸回收物,實際合約營運支出約1.8億元,平均每公噸約1萬元。

至於該東九龍「回收便利點」,2023年的12個月的實際合約營運費用695.6萬元,即每公噸平均10230元,與「回收便利點」的平均回收成本相若。署方會按「綠在區區」營辦團體所提供的實際服務、運作表現及回收量發放營運費用,政府按中標者的投標報價表來作預算,最終發放的營運費並不一定與批出合約價值相等。

放眼世界|香港回收支出「高人一等」

綠在區區在社區網絡主要是收集及分類回收品,環保署批出的每份合約價千萬元,平均每間綠在區區每月可獲營運資助由40多萬元至近95萬元不等,平均收集每公噸回收品費用超過1萬元。但對比內地及其他國家在收集及分類回收物的成本,香港的支出「高人一等」。

根據一份證券機構的「垃圾專題分析報告」,2017年東京在垃圾收集與運輸成本折合每公噸2416元人民幣,上海市在垃圾分類與處理過程總成本為每公噸985元人民幣,其中前端垃圾分類成本為每公噸390元人民幣。

另外,根據2023年11月歐盟一份分析歐洲處理垃圾基建成本的資料《Zero Waste Europe》顯示,歐洲部分國家回收點/回收中心的全年營運開支,意大利里窩那(Livorno)是35萬歐元一年,折合每月回收點/回收中心的開支為251,708港元;西班牙曼列島(Manlleu),一年營運開支160,647歐元,折合每月開支115,531港元,遠較香港的綠在區區為低。

(來源:大公報A2:要聞 2024/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