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勞在港好自在 客人有禮僱主佳

左起:外勞陳女士、本地員工曾女士、何小鋒、本地員工陳女士、外勞葉女士、外勞邱先生。(香港文匯報記者曾興偉 攝)

(香港文匯報 記者 唐文)熱情周到的前線員工一直是香港高水平服務業的活廣告,然而在疫情期間,從業員嚴重流失,令本地餐飲、零售等行業長期陷入人手不足的窘境。為此,香港特區政府去年9月起推出補充勞工優化計劃,截至今年8月31日,該計劃共輸入逾6.1萬名勞工來港。香港文匯報追訪多名經該計劃來港從事零售、餐飲等行業的外勞,有人表示已融入香港,更獲僱主善待,「例如之前宿舍空調噪音較大,已過辦公時間,人事部仍迅速回覆,翌日安排更換,倍覺暖心。」一眾外勞僱主們指出,外勞紓緩人手壓力,有助香港服務業不斷提升質量。

在補充勞工優化計劃下,暫停執行售貨員、侍應生、收銀員等26個工種一般不得輸入勞工的規定,截至今年8月31日, 該計劃共接獲6,852宗申請,涉及申請輸入61,343名勞工,接獲申請勞工人數最多的行業主要為餐飲服務業、保安服務業和零售業。同期獲批的申請有2,770宗,涉及21,720名輸入勞工,獲批勞工人數最多的職位類別包括侍應生、初級廚師及售貨員。

收入較家鄉工資翻幾倍

香港文匯報日前專訪多名外勞及僱主,講述他們參與優化計劃的經歷心得。是次採訪於太古一間連鎖餐廳進行,為外勞葉女士的工作地點。

香港本地勞工與外勞合作無間。(香港文匯報記者曾興偉 攝)

她入職近兩個月,已能嫻熟完成執枱、落單、斟茶等一般侍應工作,偶爾遇到客人棘手的要求,在資深員工的協助下,也能巧妙處理。

38歲的葉女士來自廣東清遠,操一口流利粵語,除卻少許口音,與本地人交流幾乎沒有障礙。她早年在家鄉曾從事數年餐飲業,後因要照顧年幼子女而暫別職場,隨着子女漸長大,能獨立自理,她又動了外出打工的心思。

一眾外勞僱主們指,輸入勞工有助提升香港服務業質素。(香港文匯報記者曾興偉 攝)

「我們老家是三四線城市,收入不算很高,普通侍應只有三四千元(人民幣)。當時想過去深圳打工,後來見到香港的機會,我想既然都去到深圳,也就不怕再往前走兩步,直接來香港了。」香港侍應生的收入中位數約1.5萬元,聘請外勞不得低於該薪資,較她家鄉的工資翻了幾倍,葉女士對收入十分滿意。

公司提供的宿舍臨近葉女士所在分店,僅需每日乘坐兩站港鐵。上下班時穿梭在人流中,葉女士感覺自己也是這座城市的一分子,與香港一般打工族無異,「宿舍是三房一廳的布局,設施很齊全,有電視,我們還可以在宿舍裏煮食。」

她憶述在剛搬入宿舍時,因空調噪音較大聯絡過公司人事部,當時已過辦公時間,對方仍迅速回覆,翌日迅速安排更換,讓她倍覺暖心。

工作獲尊重 不覺有歧視

在工作方面,葉女士最大的感受就是節奏快,「在香港做餐飲真的很忙,每天在店裏來來回回,下班一看運動步數,已經有兩萬多步!」該店位於商住區,中午和晚餐時段特別繁忙,侍應奔走於各餐枱之間,不單要為客人帶位、下單、傳菜,亦要記下個別客人走蔥、走香菜等特別要求,盡量帶給每位客人滿意的服務。

顧客對她的努力,同樣報以善意和鼓勵,「其實香港的客人很有禮貌,對我們很尊重,有人聽出我不是本地口音,會多問幾句,就像閒話家常,也關心我,不會覺得有歧視。」

外勞邱先生用心炒菜。(香港文匯報記者曾興偉 攝)

同樣在該餐廳任職的邱先生來自惠州,負責廚房工作。他在內地有幫廚經驗,來港後收入上升,工作內容也有所升級,得以掌勺炒菜。

邱先生表示,廚房是團隊工作,四五名廚師各司其職,繁忙時段亦會互相幫助,合作無間,資深前輩對他多有教導,他希望期間提升技能,還希望儲錢為組成新家庭做準備。「我是在『抖音』上看到香港請外勞的短片,就決定申請,正好自己有這方面經驗,香港也能提供我想要的薪資。」

下班細味美景 融入香江生活

43歲來自江門的外勞陳女士在銅鑼灣的一間茶餐廳做侍應,與大部分外勞一樣,已為一女之母的陳女士為了幫補家計來港。由於女兒已升讀大學,她的家庭羈絆相對輕,香港對她來說不僅是打工賺錢的地方,亦是人生中的一段特別經歷,值得細細品味,「很多時候下班之後,我都喜歡逛灣仔海濱,看看海景、落日晚霞,真的很美。」

飲食業日日開工,員工每周有一天假期,不少外勞會將假期攢在一起,月底時連放,回家探親,陳女士卻不是每次放假都選擇回鄉,「我也會和同事們一起行街,看看香港。」接納來自大江南北的來客,協助他們融入香港,或許這就是香港的獨到魅力。

外勞解燃眉急 飲食業:來了就是自己人

何小鋒(左)指出,外勞紓緩行業的人手壓力。(香港文匯報記者曾興偉 攝)

香港飲食業人手長期青黃不接,在人手緊張下,外勞有如一場及時雨,解決僱主燃眉之急。太興集團總經理兼中式佳餚董事何小鋒向香港文匯報表示,近一年半來,集團不同部門長期有約20%的人手缺口,情況相當嚴峻。目前,該公司已於「補充勞工優化計劃」下獲批輸入逾300名勞工,當中110人已來港,涵蓋侍應、洗碗工、廚房出品部、倉務、物流等範疇,大部分人適應良好。他認為,外勞與本地員工一樣,打工的目的都是賺錢,作為僱主更是如此,大家均是互利互惠的合作關係,既然來了香港,為同一目標服務,更無須有本地、外勞的分別之心,一視同仁,「走得入來,就是自己人。」

長期缺人手 員工超負荷

何小鋒坦言,店舖長期人手短缺,很多員工要超負荷工作,甚至承擔本職以外的額外工作,「例如洗碗的姐姐請不到人,侍應也要幫手洗碗,非常辛苦。人一辛苦,可能影響態度、環境整齊度、出品等方方面面。」該公司新聘的300名外勞可謂及時雨,給本地員工很大助力,對所在分店亦起正面作用,「始終多個人幫手,同事都好開心。」

目前,外勞人數約佔集團整體6,000名員工的5%,與20%的人手缺口仍有距離,但何小鋒表示,外勞的積極意義不容小覷,公司爭取外勞人數增至600人,同時預留一定空缺額度,視乎市場變化,以優先聘用本地員工。

指外援無礙本地婦女求職

對有勞工團體憂慮輸入外勞可能搶走本地婦女的工作機會,何小鋒直言,從實際市場反映可見,並未感受到外勞增加造成本地婦女求職難的情況,「我們長期都在聘請本地員工,婦女更是重要的員工來源,我們鼓勵現職員工介紹親友來工作,員工服務滿一定年期後可獲獎金,也鼓勵兼職員工轉全職,用了許多方式,是真的一直請不到人。」

何小鋒分析,目前本地人手短缺嚴重與食肆數量高企有一定關係。根據食環署資料,疫情前的2018年全港約有1.8萬持牌食肆,經過疫情初期一輪急跌後,食肆數量持續攀升,現時約有1.7萬間食肆,與疫前相若,惟本地經濟環境卻未能與當時相匹,他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市場調節後,食肆數量及人手供應會趨於合理化。

(來源:香港文匯報A07:要聞 2024/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