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社評|推廣輸入外勞成功經驗 提升香港競爭力

近期包括香港文匯報在內的媒體揭發建造業輸入勞工遭「管理公司」剝削的問題,引發廣泛關注,社會上有聲音要求檢討輸入勞工計劃。香港文匯報日前又專訪多名外勞及僱主,講述他們參與優化計劃的經歷心得,發現儘管個別行業出現外勞受剝削的不良現象,但有不少行業的外勞權益得到妥善保障。本港勞工短缺問題遠未解決,政府有必要總結善用外勞的成功經驗,推而廣之,實現各行各業全覆蓋,同時加強兩地跨境合作,有效保障外勞權益;僱主更應珍惜輸入外勞政策,承擔照顧外勞義務,實現僱主僱員雙贏,提升香港產業競爭力。

建造業外勞遭剋扣工資的情況,近日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曾表示,香港勞工法例對本地工人及輸入勞工一視同仁,法律保障完全相同。從媒體揭露的情況看,目前發生剝削外勞的情況暫時只發生在建造業等個別行業,主要是與層層外判的運作模式有密切關係。而餐飲、零售等行業,多數由僱主直接向外勞支薪和安排住宿,較少交由第三方代為管理,這些行業暫未發現有剝削外勞的情況。香港文匯報追訪多名經該計劃來港從事零售、餐飲等行業的外勞,有人表示已融入香港,更獲僱主善待;一眾外勞僱主則指,外勞紓緩人手壓力,有助香港服務業不斷提升質量。特首李家超日前也指出,本港勞動力需求仍出現短缺,特別是勞工高齡化方面,當局不僅要確保本地勞工權益,亦要確保行業運作,以保障經濟發展,讓香港持續有競爭力。

現時餐飲、運輸業等人手供應瓶頸仍未解決。以飲食業為例,根據食環署資料,疫情前的2018年全港約有1.8萬間持牌食肆,經過疫情初期一輪急跌後,食肆數量持續回升,現時約有超過1.7萬間食肆,與疫前相若。餐飲業在疫情期間出現萎縮,部分人手選擇轉行,到疫情後食肆崗位再如雨後春筍湧現,業界一時間未能招聘到足夠的勞工,特別是具經驗的從業員,的確有需要輸入外勞滿足人手需求。

有食肆負責人分享,店舖長期人手短缺,很多員工要超負荷工作,甚至承擔本職以外的工作,影響服務態度、環境整齊度、出品等方方面面,認為輸入外勞可給本地員工很大助力,對經營起正面作用。由此可見,輸入外勞政策不能因個別行業出現不良現象而全盤否定,相反,應將在餐飲、零售等行業輸入外勞、僱主僱員互利雙贏的成功經驗認真總結,形成可複製的制度化模式,向其他行業推廣;對於個別行業的剝削個案,政府要進行制度改革,整治行業歪風;對於涉及內地中介公司的問題,兩地政府須進行跨境合作,積極有效調查執法,全方位保護外勞權益,保證輸入外勞政策造福本港,而決不能淪為某些人剝削外勞牟利的產業鏈。

輸入外勞的企業亦需要擔負起良心僱主責任,嚴格遵守輸入外勞政策,付給外勞應得報酬之外,還要輔導新來港外勞適應香港生活,引導他們融入工作環境,令他們更投入工作。正如一些僱主表示,僱主與外勞是互利互惠的合作關係,「走得入來,就是自己人。」輸入外勞對目前香港勞動市場有正面作用,過去雖然出現過一些不良事件,但不能因噎廢食。相信政府加強監督、僱主主動擔責,外地勞工必將為本港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應有動力。

(來源:香港文匯報A03:要聞 2024/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