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吃月餅 熱捧新口味
(大公報記者 盧靜怡 廣州報道)一輪圓月升起,團圓圍坐在自家桌前,食月餅、品螃蟹、飲桂花酒……隨着中國全球影響力不斷提升,中秋佳節不僅是華人同胞傳統節日,它憑藉團圓、幸福等美好祝願深受外國人歡迎,去年短視頻社交平台TikTok上,關於中秋節的專題點擊觀看數量超過1.8億次。
中秋節臨近,廣式月餅正「漂洋過海」,將全球「吃月餅」熱潮推向另一高峰。大公報記者採訪廣東月餅生產廠家,發現傳統與創新口味月餅不僅在東南亞和歐美市場大受歡迎,甚至在非洲佔有一席之地,有廠家生產的「曲奇餅乾口味」月餅在非洲熱銷。廣東稅務部門為企業提供無紙化出口退稅服務,助力廣式月餅走向世界。
社交媒體推動 中國節日成時尚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已走向世界舞台中心,在國際交流和文化傳播過程中,「中國節」於海外走俏,不僅是傳播中國文化、提升國際影響力的大好契機,也為許多流傳下來的老傳統增添新內涵,為古老中國節注入新生機。
在短視頻社交平台帶動下,中國傳統文化影響力不斷擴大。許多外國網友開始熱熱鬧鬧的過中秋,對中秋節的熱情與中國友人不相上下,他們不僅學紮燈籠、做月餅,愛美的女孩還會做個中秋節概念的中國風美甲,創意十足,Facebook的創始人朱克伯格去年親自下場介紹月餅,成為一時佳話。
作為傳統的中秋限定美食,月餅可甜可鹹,在中國毀譽參半的五仁月餅,老外卻愛得不行。世界各地的網友們,在TikTok上普及月餅「食用教科書」,從月餅有多少種,到月餅到底該怎麼吃,如數家珍,銳意開拓海外市場的內地廠商如魚得水。據廣州海關統計,今年前8個月出口的月餅貨值已超過3300萬元(人民幣,下同),反映中秋食品全球吸引力正不斷增強。
灣區「微創新」 產品更接地氣
在廣州榮心食品生產車間上,工作人員穿着全套無塵工作服在生產線上忙碌,一個個焦糖色圓形月餅在輸送帶上「排隊」稱重。「我們今年推出了四款新口味的月餅,出口至東南亞、歐美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非洲市場成為今年的新商機。」東莞市榮心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陳文健表示,現在年輕人對於食品口味的喜好越來越多元化,為了保持競爭力,我們每年都會開發一些新口味。他說:「我們發現公司的傳統曲奇餅乾在非洲銷售得很好,所以我們嘗試做了曲奇口味和質地的月餅,這款月餅在非洲市場還挺搶手的。」陳文健介紹,今年公司大膽創新,推出爆漿奶黃、爆漿檸檬芝士、爆漿酸奶以及爆漿榛子巧克力四款新口味月餅。
將傳統口味升級改良,不少大灣區月餅生產廠商選擇「微創新」。東莞市鑫源食品有限公司銷售副總劉小兵說:「我們今年出口量約11.5萬盒,以雙黃白蓮蓉和五仁月餅等傳統口味為主。」公司在傳統口味基礎上,根據進口國文化及客戶需求喜好加入相關元素,讓產品更接地氣。元朗老餅家(廣東)食品有限公司則把重點放在傳統味道升級改良上,該公司負責人余任平表示,為滿足全球消費者的口味,公司在傳統口味基礎上加入化渣金華火腿和桔餅丁,計劃進一步加強特色產品銷售。
特稿|中秋節走向世界 彰顯中華文明魅力
「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賞時」。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中國文化研究院副院長管永前表示,「中秋節」不僅是中國的節日,在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也流行。其中既有受中華傳統文化影響很深的日本、朝鮮、韓國、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周邊國家,也包括遠在非洲的坦桑尼亞、北美洲的美國和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
中秋節之所以歷久不衰,至今為世界眾多國家所重視和喜愛,主要是其所富含的人性關懷、闔家團圓的文化內涵以及人與家庭、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精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月亮是柔和與光明、團圓與和美的象徵。中秋節,秋高氣爽,花好月圓,全家團聚,有人月兩圓的意境,所以中秋節又被稱為「團圓節」。中國詩人們將中秋的月亮比作飛鏡、寶鑒、玉碗、冰輪、桂輪、桂魄、銀輪、金餅、玉盤、蟾盤、玉蟾等,以中秋為主題的詩篇中,有的更融入神話之中,在現實中寄予美好希望,如「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引起人們無盡遐思,也建立今人和古人情感連接。
從民族走向世界的中秋節,是炎黃子孫心中永遠不能忘懷的文化符號和文化記憶,展示中華民族的文化價值和文化創造力,彰顯着中華文明獨特而持久的魅力。「天涯共此時」,蘊含在中秋一輪明月之中的中國人美好願望與浪漫詩意,得到世界各地友人們的認同。
話你知|古人何時開始賞月吃月餅?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史記·孝武本紀》記載:「朝朝日,夕夕月,則揖。」講的就是古代「春祭日,秋祭月」的民俗活動。中秋節起源於先秦,普及於漢,定型於唐朝,正式定立於北宋,盛行於宋朝以後,明清時期,中秋節與春節齊名,成為中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節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北京師範大學社會學院人類學民俗學系主任蕭放說:「中秋源於一個自然節氣,秋天的三個月,最中間一個月叫仲秋。中秋節真正成為民俗節日,應該是宋代以後。
作為中秋節最不可或缺元素之一,月餅象徵着大團圓。在現存文獻中,月餅一詞最早收錄於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中,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到明朝有大量關於月餅的記載,這時的月餅已是圓形,且只在中秋節吃。
(來源:大公報A1:要聞 2024/09/16)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