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局:小設計帶來屋邨大改變

房委會昨日早上於車公廟體育館舉辦「共築幸福‧屋邨節」座談會。(香港文匯報記者聶曉輝 攝)

(香港文匯報 記者 聶曉輝)為提升公屋居民的幸福感,房屋局於上星期公布公屋「幸福設計」指引的八大概念。房屋局局長何永賢昨日在共築幸福·屋邨節座談會上致辭時,向與會者簡介指引概念,並宣布整套指引於同日正式出爐,市民可於房委會和共築幸福網站下載查閱。她表示,最大的幸福是將健康融入生活,包括綠化公屋環境、建立和諧社區以令居民有歸屬感,同時要考慮跨代共融、照顧者支援、樂齡安居等需要,提供相關配套設施。特區政府已在顯發邨等9個新建公屋項目使用指引,未來會在更多新建和重建項目上盡量吸納建議,期望透過小設計帶來大改變,令香港愈來愈安居、宜居。

房委會昨日上午在車公廟體育館舉辦共築幸福·屋邨節座談會。何永賢在致辭時表示,共築幸福的初心源於特區行政長官在2022年發表的施政報告上提到,香港有很多房屋問題要解決,要盡快興建公營房屋,同時要增加過渡性房屋和簡約公屋單位予有需要家庭,因此必須做到提速、提量、提效。

蒐居民意見 提質下工夫

在過程中,政府思考是否可在提質方面多下工夫,令公屋可以溫暖萬家。為此,房屋署和顧問團隊安排了幸福號車輛到26條公共屋邨,收集了3,000名居民意見,以找出痛點和可改善之處,同時參考了世界各地不同做法,在歸納後化成建議再融入屋邨。

設55策略及逾170項設計建議

團隊最終將「幸福」這個抽象詞語變成活力健康、綠色生活、樂齡安居、跨代共融、家社互聯、城市連結、增值上流和地方形象八個幸福概念,下設55個策略及逾170項設計建議。

何永賢表示,最大的幸福是將健康融入生活,又指公屋幸福概念與中華文化思想相似,同樣是由個人修為到家庭,再推展至鄰里關係,透過互助向居民散發更多幸福感。她希望透過指引讓「幸福設計」遍布全港公屋,「即使只是加添綠色草地,亦可令居民每天出入時有愉快感覺,令暖心的小設計帶來大改變。」

房屋局與房委會昨日正式發布八冊「幸福設計」指引,詳細解釋八個幸福概念及衍生而成的幸福策略與設計建議,讓日後設計公營房屋時能融匯、實踐和繼續優化相關設計要素。

指引中列出的幸福策略與設計建議,包括設置多功能運動場以提升運動體驗;擴展草地綠化,使自然與屋邨融為一體;在電梯內設置倚靠長椅、在大堂設置扶手,讓長者安心出門;為不同能力和年齡使用者專門設計體驗式康體共樂空間;優化地下大堂設計以營造共聚空間;在接連單車徑的屋邨提供單車停放設施,鼓勵短途出行;提供共享空間予不同社福機構和屋邨共同策劃社區活動和服務;以及預留空間鼓勵社區共創,以展示融合屋邨所在地的文化歷史的創作等。

房屋署總建築師李民偉在座談會上以將於今年內入伙的屯門顯發里公屋項目為例表示,已於施工階段時引入了幸福策略,包括在屋邨大堂特別設置了電子告示板、郵箱掛鈎和社交座椅,又在共享空間增設電子屏幕、共創藝術品、插座等基本設施等。

「幸福設計」建議(部分)

活力健康:促進健康和積極生活的環境,設計健身和休憩空間時,提供全能設計的跑步徑,讓兒童、少年、成人、長者等體能不同人士使用,考慮因素包括速度、路線、水平等

綠色生活:融合自然元素、城市綠化和可持續設計,種植樹木的花盆應盡量細小,以免佔據地面空間,而失去了樹木遮蔭的功能

樂齡安居:在電梯大堂的牆壁設立斜椅,居民可以倚着牆等𨋢。地面電梯大堂應設有雙層扶手,上層高度850毫米至950毫米,下層高度700毫米至800毫米

跨代共融:促進跨越年齡、傷健和文化背景的鄰里連結,提供不同年齡和能力人士通用的遊戲,例如輪椅人士也可以使用的鞦韆、氹氹轉等

家社互聯:行人通道闊度最少要有兩米,確保有足夠空間讓來往雙向的行人、包步輪椅人士穿梭,而主要通道更應有3.5米闊,而且愈闊愈好。當通道有高低落差時,應盡量以斜道代替梯級,而斜道的斜度亦不應超過 1:12,最佳比例是 1:21,同時應設置扶手

地方形象:屋邨入口營造氣氛,包括巨大的標誌、壁畫、照明等。邀請居民參與社區藝術設計,同時可以接觸社區組織、志願機構或區議員,協助招納參加者投入空間創作

資料來源:《「幸福設計」指引》

過渡屋明辦開放日 12機構擺攤位

為讓公眾更深入認識過渡性房屋,以及便利有需要的人遞交申請,香港特區政府房屋局將於明日(14日)舉辦第三次過渡性房屋開放日。屆時會有12個營運機構設置攤位,介紹不同項目的居住環境、社區服務、交通配套、生活設施等,並即場接受申請。

(來源:香港文匯報A14:港聞 2024/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