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社評|舒適堡「換殼」重來 追責監管須加強

連鎖健身中心舒適堡宣布全線結業後不久,其灣仔分店以「HEALTHY」的新名義重新營業,並聲稱將免費為舒適堡原有客戶提供未完成的服務。然而,這一行動背後卻暗藏諸多法律與消費者權益的爭議,不排除是藉改頭換臉來金蟬脫殼,逃避法律責任。執法機構要繼續嚴密監察,保障舒適堡原有客戶的權益。事件更暴露現有《商品說明條例》的條款太寬鬆,可能成為個別不良商家逃避責任的漏洞,政府部門要認真審視,適時修訂,完善對消費者的保障。

據報道,舒適堡在宣布結業後的短時間內,便有新投資者接手灣仔分店,並迅速重新營業。表面上看,這似乎是一種積極的解決方案,然而,立法會議員和法律界人士都對此提出質疑,擔憂這只是舒適堡藉「換殼」來逃避法律責任的手段。

事實上,「HEALTHY」雖然聲稱將免費為原有客戶提供服務,但其在同意書中明確保留了對相關課堂日期及安排的最終決定權,並強調無提供取代舒適堡剩餘服務的義務。這意味着,新公司有可能隨時修改服務規則,甚至拒絕履行原有的合約責任。這樣的條款無疑為消費者的權益保障埋下了隱患。海關日前以違反《商品說明條例》中「不當地接受付款」罪拘捕舒適堡兩名董事,並到多間分店蒐證和約見苦主蒐證,不排除有更多人被捕。執法機構必須繼續嚴密監察事件發展,確保舒適堡原有客戶能夠獲得應有的服務或退款權利。

此次事件反映現行《商品說明條例》的部分條款過於寬鬆。有法律界人士表示,根據條例規定,若新公司能完全履行原合約提供的承諾和服務,就不構成違反《商品說明條例》下的「不當地接受付款」。舒適堡的董事可能藉此脫罪,然後新公司再修改服務規則來賴賬。這就在無形中為不良商戶提供了鑽空子的空間,可能成為逃避債務的法律漏洞。

舒適堡的「換殼」重開,令消費者權益保障有風險,現行法律法規有需要完善,加強對企業責任的監管。政府應認真審視現行法例的不足之處,進一步細化《商品說明條例》中的相關規定,明確商戶在轉讓或重組過程中的責任和義務,防止其利用法律漏洞逃避責任。通過適時修訂和完善條例,才能更好地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此外,對於類似舒適堡這樣的連鎖經營企業,政府還應加強日常監管和風險預警機制。通過定期檢查、隨機抽查等方式,及時發現和處理潛在的風險隱患,確保企業的經營行為符合法律法規的要求。

(來源:香港文匯報A06:要聞 2024/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