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揭三成半受訪高小生曾受欺凌

幼聯發布2024 高小學生校園欺凌調查。(香港文匯報記者姬文風攝)

(香港文匯報 記者 姬文風)香港校園欺凌問題近日引起社會關注,有幼兒機構昨日公布2024高小學生校園欺凌調查,顯示過半數受訪高小學生曾在校目睹欺凌事件,近三成半學童曾親身遭受欺凌,其中有兩成受害學童想自殘,有一成七人更有自殺傾向。有精神科專科醫生表示,人的價值觀往往是從小開始建立,愈是年幼遭受欺凌,對人格發展的影響就愈大,有個案因在高小階段遭受同學嘲笑,成年後仍然蒙受心理陰影困擾,一旦在街上遇見小學生聯群即「運路行」退避三舍,甚至寧願不出家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

香港幼兒教育及服務聯會今年7月進行一項網上問卷調查,收回272名高小學生、131名家長及125名教師回覆,各自從他們的角度分享有關校園欺凌的見聞。

一成七受害學生萌輕生念頭

在高小學生部分,34.9%受訪者表示曾遭欺凌,其中11%指有持續受欺凌。這些受害同學當中,四成人想要復仇,兩成人害怕上學,還有兩成及約一成七學生分別表示想自殘以至想自殺。逾半受訪學生稱曾在校目睹過欺凌,四成人害怕自己成為下一個被欺凌對象。

調查亦顯示,在受訪學生眼中,行為或外表怪異的學生較易被欺凌,其次為語言障礙、身體孱弱、有社交障礙或低年級學生。被問及是否了解學校有否為欺凌受害者提供支援,近六成學生表示不清楚,另有近一成半人直指沒有足夠支援。

在家長方面,調查顯示,有三成家長指子女會跟其分享在校遭受欺凌,其中七成表示受欺凌多於一次,嚴重者更有15%稱被欺凌情況每日發生。在處理子女受欺凌時,七成受訪家長認為最大困難在於缺乏證據收集和查證能力,半數自評沒有足夠技巧處理。同時,逾半家長稱不清楚學校有否應對校園欺凌的措施,狀況與學生相似。

有個案身心受創難上學或工作

在教師部分,近七成人說有在日常教學中觀察到學生間欺凌行為,四分一人指學校沒有為學生舉辦反欺凌教育活動,兩成人指校方無為當事人提供足夠支援及保護。

精神科專科醫生陳蔓蕾表示,學童在成長階段受欺凌,可能扭曲他們的價值觀,甚至影響一生。她分享有病人曾在高小及初中受欺凌,成年後仍深受影響,每次遇到一群小學生時就會感到懼怕,「會預早查學校放學時間、考試周等日子,刻意避開多學生在街上的時段,亦會戴帽和戴耳機,因為害怕聽到有學生嘲笑他。」

她強調,校園欺凌對學童影響極其嚴重且深遠,許多受欺凌的孩子在心理和生理上都付出了沉重代價,甚至有孩子要每天服用多種藥物,難以正常生活。這些孩子的生活質量受嚴重損害,無法像正常人一樣上學或工作。以上情況對特殊學習需要(SEN)學童而言問題更嚴重,由於他們較缺乏表達能力,遇到欺凌時未能靠言語表達或發洩,故此會出現一些過激或暴力的行為。

幼聯:欺凌問題迫在眉睫

陳蔓蕾呼籲學校必須採取主動措施,建立健全的防欺凌機制,以保護每一位學生的身心健康。學校應該開展定期的反欺凌教育,增強學生自我保護意識,並設立匿名舉報渠道,讓孩子們能在安全環境中表達自身困擾。

幼聯總幹事程德智表示,香港學校學童間的欺凌問題迫在眉睫,若不加以處理,將會帶來更嚴重的後果,影響社會。為了更有效提升各界對欺凌行為的關注,幼聯將與不同專業人士合作成立Nurture our Future團隊,並在本月起舉辦一系列校園反欺凌行動,集合社會各界力量,一同關注及減低虐待兒童、欺凌以及自殺等問題。

學童受欺凌個案涉及部分後遺症

●校園欺凌導致的後果包括自殺、報仇和抑鬱等心理問題。強迫症和創傷後壓力症在受害者中亦常見,長大後未有改善,更甚者纏繞受害者數十年

●有個案將「人多」和「驚」掛鈎,因昔日當眾被恥笑,以後不能前往人多的地方,坐地鐵會驚恐,在大學多人的課室會退縮,甚至上不了學

●有個案數年前讀初中時曾被欺凌,當時欺凌者約12歲,即使個案現已接近成年,但每遇見約十一二歲的孩子也會感恐懼,想立刻離開,連逛商場都感困難

●有個案曾在高小及初中受欺凌,成年後仍深受影響,每遇到一群小學生時就會感懼怕,會預早查學校的放學時間、考試周等日子,刻意避開多學生的時段,更會戴帽和戴耳機,因為害怕聽到有學生嘲笑

●部分個案會覺得「自己做錯才會被人欺凌」,這種想法或會令其一直重複做某些事,漸演變成強迫症行為

●若SEN學生受欺凌,例如是有言語表達障礙、過度活躍的學生,他們未必可以交代事情始末,或會覺得「我講完你又聽唔明」、「無行動幫到我」,發洩無門又得不到幫助下,會感到委屈,甚至演變成過激或報復行為

[資料來源:2024「高小學生校園欺凌調查」記者會]

(來源:香港文匯報A11:港聞 2024/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