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TECH TALK| 曹建農:AI必然取代部分工種 人類應視AI為「工具」非「目的」|嘉賓主持:邱達根

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提到AI,大多數人的印象都是「咩都可以用AI」!從日常的寫文、生圖、亦或是收集數據、語言助手等等,AI逐步滲透到生活方方面面。

不過,為什麼AI如今變得越來越普遍?AI是怎麼發展起來的?AI對青年人就業會造成影響嗎?政府應如何着手才能緩解AI帶來的焦慮危機?而作為普通人,我們又該以怎樣的心態去正視AI?

本期《港Tech Talk》我們請到香港理工大學研究生院院長、潘樂陶慈善基金數據科學教授、分布式及移動計算講座教授、人工智能物聯網研究院院長、大數據分析中心實驗室副主任曹建農教授為我們一一解惑。

AI爆發非一朝一夕】

提到AI,很多人會想到兩年前出現的ChatGPT。其實,早在上世紀40、50年代就有人在研究AI。「1956年美國的Dartmouth College開了一場研討會,正是在這場研討會上『人工智能』這個詞首次被提出。」曹建農教授說,「那個時候,人們就在討論,人工智能是否能夠模擬或實現人的智能活動。」

1956年Dartmouth College 開了一場關於AI的研討會。(資料圖片)

後來很多年,AI的研究主要集中在「Classical AI」,「當時我在(上世紀)80年代讀PhD的時候,學的就是這種AI智能。比如Prolog LISP 就是當時的語言,做的主要是將人的知識利用電腦表達出來。」曹建農說,「這種AI最常見的應用是醫療看病,只是慢慢大家不把它視作為AI了。」

這兩年AI出現大爆發,逐漸從「Classical AI」轉變成生成式AI,很多人會覺得是因為ChatGPT的出現,但ChatGPT的爆發並非一蹴而就。

ChatGPT生成視頻。(ChatGPT官方視頻)
ChatGPT生成視頻。(ChatGPT官方視頻)

曹建農解釋,作為一種生成式語言,ChatGPT主要是通過大量數據進行統計學習,模擬人類行為並生成結果。「在Classic AI出現的時候,就已經有『積極學習和神經網絡』相關研究,能通過統計人類過往大量知識,來統計、總結數據間的關聯。」曹建農舉例,「比如,當我和你說這句話,你可能馬上就會想到我下句話會說什麼。那麼電腦就可以藉助這種分析學會這種規則,從而模擬人類行為。」

隨着計算機算力不斷提升,AI的能力也獲得爆發式的增長。(資料圖片)

近些年計算機算力不斷提升、互聯網發展也帶來巨量的數據,加上過往各學科的積澱,AI迎來爆發式增長,生成許多有趣又有用的資訊,引起大眾注意。

AI將使人更加「人性化」】

AI的發展是否會威脅到就業呢?曹建農對此持認同態度。

曹建農認為,未來部分工種將由AI接手。(資料圖片)

「我覺得未來部分工種被AI取代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曹建農提到,今年他參加了在上海舉辦的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現場有很多家公司通過AI搭建自己的營銷和媒體中心。從最初的創意、廣告撰寫、到尋找發布渠道、受眾定位等等,已經全都可以藉助AI去完成。

不過,曹建農亦表示,AI的發展造成部分工種的消失,亦會促使人類開拓更具價值的工種。從另一個角度來看,「AI的發展將有助於協助人類脫離重複性工作,人類則是學習怎麼去使用AI發揮創意,使人類走向更人性化的道路」

面對AI的衝擊,我們能夠做些什麼呢?曹建農認為可以從教育落手。「在過去,社會普遍實施『填鴨式』教育,提倡記憶知識;但是面對AI的發展,未來社會應思考如何讓學生調用人工智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曹教授表示,「我們應該將AI視為『工具』,而非『目的』」

【借AI實現教育變革差異化】

香港一些中學現在正嘗試提供人工智能課程。曹建農對此提醒,「人工智能教育不應該僅僅教授學生概念,比如什麼是機器學習,什麼是神經網絡等等,學生沒有一個很具體的概念。」曹建農建議,「現在有機器人公司提供給大學做實驗,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嘗試。也許未來可以提供給中小學生可以進行入門操作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實驗室,讓學生能夠同機器人對話、互動,從而學會與機器人配合。」

曹建農表示,人工智能教育不應該僅僅教授學生概念,而是要讓他們上手感受。(資料圖片)

此外,學校也可以藉助人工智能實現差異化教育。曹建農提到,香港理工大學與賽馬會合作了「校本多元」計劃項目。「這個計劃其中一個功能就是「學生數據管理平台」,通過學校和教育局的數據來分析學生表現,從而為學生制定個性化學習方案,如修讀什麼樣組合的課程等等。」曹建農表示,「利用AI協助教育,將促進學生自身產生新的觀點,實現個性化、差異化教育,也幫助教育實現高效率、高成果產出。

曹教授帶領團隊的研究室——人工智能物聯網研究院。(記者Sunny攝)
曹教授帶領團隊的研究室——人工智能物聯網研究院,內有AI機器人、AI物流、AI食物檢測等科研項目。(記者Sunny攝)
研究室內最新的AI科研項目。(記者Sunny攝)

除了中學,大學教育同樣需要重視AI。曹建農提到,目前理工大學已經開始實踐AIDA+X方案。學生在入學後,無論主修什麼科目,都需要修一門與AI相關的課程, 亦可以選讀AI為副主修。比如計算機系有AI Fintech (金融科技及人工智能),碩士會有Big Data Computing (大數據計算)等。曹建農表示,AI其實是一個基礎課程,只是現在還沒有那麼普及。「我想再過5年、10年之後,AI會像如今的中英文一樣,成為每個人的必修課。

【香港AI發展面臨挑戰:商業化+搶人才】

提到AI發展,曹建農坦言,「目前香港AI領域面臨的問題並非做科研、發文章這些,而是如何將學術應用到實踐,進行商業化落地。

曹建農坦言,香港AI領域面臨的問題並非做科研、發文章這些,而是如何將學術應用到實踐,進行商業化落地。(記者Sunny攝)

曹建農提到,當前政府推出一系列AI利好措施,如「產學研1+計劃」。包括理工大學在內,香港已經有很多AI初創團隊。「比如過去研究院有位叫徐華峰的學生,他做了一個老年人的智能輪椅,結合AI、IoT(物聯網),再加上比較適合老人的設計,幫助老人放心出行。」

「不過,目前AI從學研到商業化仍有一段距離。許多研究都是集中於做學術、發文章,但到轉化落地的時候可能會較難實現。」曹建農說,「因此,政府在出台措施後也需要提供相關支持,思考如何為科研團隊尋找客戶,落地應用,從而將其商業化、產業化。

曹建農提到,在人才方面,香港不止要考慮如何吸引人才,也要想怎麼留住人才。

此外,曹建農還提到,近期高才專才政策出台,成功吸引大量人才來到香港。不過,「現在香港培養了很多AI的博士,但會發現他們與港校的融合不夠緊密。有的人才學成後會選擇離開香港,回到內地工作或去高校任教。」對此,曹建農建議,「政府在考慮如何吸引人才的同時,也需要出台措施留住培養出的人才。

【下集預告:曹建農的創科路】

為何在海外留學就職的曹建農最後選擇了在香港搞創科?他又在香港創科領域做了什麼?下一集,嘉賓主持邱達根議員將繼續與曹建農教授對談,聽聽曹教授如何成為科學家的故事。

(攝製組:記者丁旻、鹿洺、周楎、Sunny|撰文:孫夢璐|旁白:葉德榮)

——————————————————

【港TECH TALK】

點新聞推出全新創科訪談節目《港TECH TALK》,特邀立法會創新界議員邱達根做嘉賓主持,邀請創業業界知名學者、創業者進行對談,介紹本港先進、有趣的創科發明,聊產學研趣聞,聽科學家成長故事,看香港如何孵化創科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