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ESG標準化之路專訪 | 施懿宸:融入國際標準 提升中國話語權

圖為香港國際ESG研究院特聘專家,中央財經大學講座教授施懿宸。

專家簡介:

施懿宸,香港國際ESG研究院特聘專家,中央財經大學講座教授,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高級學術顧問,中財綠指(北京)信息諮詢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新浪意見領袖,財新ESG30人專家。主要研究領域為ESG、綠色金融、能源金融、公司理財、資本市場實證、企業社會責任、投資組合與共同基金、財務風險管理。帶領研究團隊創新開發「金融機構環境壓力測試」方法學,綠色評估方法學和ESG評估方法學等專業研究。在市場產品創新方面帶領團隊發布「STOXX-IIGF中國A股ESG指數」、「滬深300綠色領先指數」、 「中證-中財滬深100ESG領先指數」、「中證中財蘇農蘇州綠色發展指數」、「中證中財蘇農長三角ESG債券指數」等共計19條指數。基於深耕多年的專業研究和市場實踐經驗,已帶領團隊建立國內外認可領先的ESG數據庫(涵蓋10000多家中國A股上市公司和發債主體)、碳數據庫( 2500多家企業碳排放數據)、環境壓力測試數據庫、環境信息披露系統等多項技術成果,為多家企業提供ESG戰略諮詢,為多家央企提供ESG培訓,並參與國內外ESG相關研究課題。創刊ESG雙周刊提高市場對可持續發展的深入理解。

香港國際ESG研究院針對中國ESG標準化的進展對施懿宸教授進行了專訪,施教授對中國ESG的發展和未來給出了獨到見解,以下為專訪精華:

隨着全球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推進,環境、社會與治理(ESG)標準化在全球範圍內日益受到重視。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近年來在ESG領域積極探索,取得了顯著進展。在此背景下,香港國際ESG研究院特別專訪了本院特聘專家施毅宸教授,深入探討中國在ESG標準化進程中的經驗、挑戰與未來發展方向。

一、ESG標準化的中國路徑:國資委、交易所與財政部的多層次推進

中國的ESG標準化進程起步較晚,但近年來,在政策層面的引導下,標準化進展迅速。施毅宸教授在專訪中指出,中國在ESG標準化方面的探索主要集中在三個層次:國資委、交易所和財政部。

國資委:央企的ESG指引與信息披露

國資委作為央企的主管機構,早在去年就發布了ESG指引,旨在推動央企在信息披露和治理能力提升方面取得進展。施教授提到,國資委不僅要求98家央企進行ESG信息披露,還特別制定了包括132項指標在內的詳細評估體系。這一舉措表明,國資委希望通過規範化的評估機制,促使央企在ESG方面達到國際水準。施教授強調:「國資委的這一系列舉措體現了其對央企在全球競爭中佔據優勢地位的期待。央企在海外市場中扮演重要角色,其項目和投資必須符合國際ESG標準。這不僅是對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也是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的關鍵。」

交易所:與國際接軌的ESG試行標準

在國資委的推動下,中國的三大交易所也迅速行動,發布了ESG信息披露的試行標準。這一標準主要針對滬深交易所的458家企業,涵蓋了科創板、創業板等重要市場板塊。施教授指出,交易所的標準化進程更加注重與國際標準接軌,特別是採納了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FRS)下的ISSB架構。「ISSB框架對財務實質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企業在披露碳排放的同時,說明這些排放可能帶來的財務風險和機遇。這一要求與全球報告倡議(GRI)框架有所不同,體現了交易所對國際化和中國特色的雙重關注。」

財政部:覆蓋所有企業的廣泛標準化進程

除了國資委和交易所,財政部在ESG標準化進程中也扮演了關鍵角色。財政部今年發布的ESG文件具有更高的法律效力,因為它不僅涉及上市公司,還涵蓋了所有企業的會計準則。施教授表示,財政部的介入標誌着中國ESG標準化的全面推進,其影響力超越了國資委和交易所,真正實現了ESG標準的廣泛覆蓋。施教授表示:「財政部的文件不僅借鑒了國際經驗,還融入了中國的實際情況。『借鑒國際,以我為主』這八個字,精準概括了中國ESG標準化的指導思想。」

二、標準化進程中的挑戰:社會制度與文化差異的考驗

儘管中國在ESG標準化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但施教授坦言,推進過程中仍然面臨不少挑戰,尤其是社會制度和文化差異帶來的考驗。

國際標準與中國特色的融合難題

中國的社會制度與國際標準存在一定差異,這在ESG標準的落地過程中尤為明顯。施教授提到,國際投資者和評級機構在面對中國企業的黨建內容時,往往感到困惑。這不僅影響了企業在國際市場的形象,也為ESG標準化的推進增添了困難。

施教授建議,中國企業在編制ESG報告時,應當在表達上更加注重國際化。例如,將「黨建」轉化為「企業廉潔文化」這樣的表述,以便更好地被國際社會理解和接受。施教授表示:「在國際交流中,我們必須認識到一些國內特有的概念在國外很難被理解。通過採用更為通用的表達方式,可以幫助中國企業更好地融入國際ESG體系。」

本土需求與國際標準的平衡

在ESG標準化過程中,如何平衡國際標準與本土需求是中國企業面臨的另一個挑戰。施教授提出,標準化的過程應當是動態的,需要在國際標準的框架下,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創造出既符合國際規範又能體現中國特色的標準。

施教授舉例說:「在2016年我們建立綠金院的ESG指標體系時,我提出了『1+1』的概念。第一個『1』代表國際原則,第二個『1』代表中國特色。在國際標準的基礎上,我們融入了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等中國特色,這樣不僅能適應國內需求,還能在國際上站穩腳跟。」

三、企業如何執行ESG標準:務實與創新並重

面對ESG標準的逐步完善,企業如何在實際操作中貫徹這些標準?施教授提供了寶貴的建議。

短中長期結合的ESG執行策略

施教授強調,企業在執行ESG標準時,必須制定短中長期結合的戰略。ESG的推進需要循序漸進,不可能一蹴而就。企業應當優先選擇那些能夠與自身增長產生直接效益的ESG項目,通過將ESG與財務績效掛鈎,企業可以更快見到成效,這也有助於團隊和領導層更好地接受和認同ESG的價值。

施教授形容:「就像攀登喜馬拉雅山一樣,企業在執行ESG標準時,必須有一個清晰的規劃,從易到難,逐步推進。只有這樣,才能確保ESG戰略的順利實施。」

成功案例的借鑒與啟示

在分享成功案例時,施教授提到,一些中國企業在MSCI評級中獲得了較高的分數,這些企業在國際和國內的ESG標準中都表現優異。施教授指出,能夠在MSCI評級中獲得兩個或三個「A」的企業,實際上付出了非常多的努力。這些企業在國內的評級中表現優異,在國際評級中也得到了高度認可,值得其他企業借鑒。「這些企業的成功證明了,嚴格遵循ESG標準並非不可能,關鍵在於企業能否堅持執行,付出相應的努力。」

四、未來展望:中國ESG標準的國際影響力

展望未來,施教授對中國在全球ESG標準化中的角色充滿信心。

融入國際標準 提升中國話語權

施教授認為,中國的經濟規模和企業數量使得我們在全球ESG領域中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國際標準制定機構,如ISSB,在制定標準時不能忽視中國的參與。然而,推動中國標準成為國際標準仍然面臨壓力。施教授指出,中國應當以融入國際標準為基礎,同時在其中加入我們的特色,而不是強求國際社會接受我們全部的標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必須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過程,並在其中加入我們的聲音。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全球ESG領域擁有更大的話語權。」

碳中和目標的實現路徑

碳中和是全球ESG議程中的核心議題,施教授認為,碳中和目標的實現需要循序漸進的過程。中國在高耗能行業如火電等領域,必須通過有序轉型,實現碳中和目標。施教授表示:「雖然實現碳中和的路徑充滿挑戰,但只要有序推進,我們完全有能力在未來實現這一目標。中國的碳中和進程不僅對國內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意義,也將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積極貢獻。」

與國際接軌 保持自主性

在總結中國ESG標準化的未來發展時,施教授強調,中國的ESG標準必須與國際接軌,同時保持一定的自主性。標準是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企業需要在實際操作中落實這些標準,從而推動社會和經濟的全面進步。

香港國際ESG研究院結語

通過本次專訪,施懿宸教授為我們深入剖析了中國ESG標準化進程中的經驗與挑戰,並為未來的發展提出了建設性建議。中國在ESG領域的探索不僅有助於提升國內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也將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實現作出重要貢獻。未來,中國如何在全球ESG標準化進程中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值得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