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驚!香港有平台明目張膽賣「二手藥」

聽說過二手衣服、二手手機、二手電視、二手電腦,但你聽說過「二手藥」嗎?

近日,一名懷孕38周的香港孕婦在網上講述,去年在網上購物平台HKTVmall買到疑似公立醫院藥物乳果糖。

該樽藥物上方貼有公立醫院病人標籤,上方更寫有姓黃病人的名字,由佛教醫院處方該藥。

該名網民表示,收貨後發現疑是公院二手藥,「十分害怕貨源對我同BB的影響,要追究並希望大家不要購入。」

HKTVmall昨日回覆《大公報》表示,上述事件發生於去年,已退款並安排回收。

目前,平台已把涉事商店下架。

事件在媒體曝光後,香港網友感到震驚且憤怒。

有網友說,事件很「嚇人」、「很恐怖」。

也有人質疑為什麼沒有監管,要求「徹查」。

記者昨日於多個網購平台及二手交易網站上搜查,發現類似事件只是冰山一角

記者輕易地發現有大量不同類別的藥物,除了常見不受管制的成藥、保健藥、減肥丸和減肥藥外,連受管制的藥物亦有售

有賣家出售沒有藥盒的散裝藥物,包括止痛藥、胃藥、治癲癇藥等,相關藥物產地不明,單靠網上圖片未能確定是否已向特區政府衞生署註冊。

記者更發現有人在網上售賣在海外購買的受規管藥物,更有人公然在網上售賣需醫生處方的心臟治療藥物

二手拍賣平台有賣家藥膏出售日本牌子二手濕疹,該藥品在日本需「登記販賣者」才能提供販賣服務。

對上述現象,醫管局表示,任何人在線上或線下出售藥物,不論是批發商還是零售商等,均須領有相關牌照,否則即屬違法

政府今日凌晨發表聲明表示,高度關注網上平台出現懷疑轉售公立醫院病人的藥物,並會嚴肅處理事件

那麼,這些二手藥都是從哪裏來的?

綜合病人組織、藥劑師、議員等意見及分析,相信二手藥的源頭,主要來自四種可能,包括:

病人剩餘太多藥物;

病人試新藥後因不合適而賣掉;

有人拾獲棄置藥轉售;

並有所謂「職業病人」,求診目的純粹為取藥,然後出售圖利。

當中的「職業病人」,據了解個別病人向醫生要求取得完整藥盒,方便轉售。

翻查資料,2018年曾有媒體揭發,「職業病人」將抽筋藥和氣管舒張劑在網上平台轉售,一支由數十元到二百幾元不等,公立醫院每種藥16星期的藥費統一是15元,反映差價相當可觀

另外,部分二手藥物也可能來自拾荒者,從垃圾堆中拾獲後再轉售。

對此,有人認為,病人公立醫院取藥,政府補貼七成或以上藥費成本,病人以低價領藥,心態上未必珍惜藥物。

「若能適時對藥費進行檢討,反映藥物真正價值,某程度上能減低浪費。」

關注病人權益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建議,政府建立「家居/院舍藥物中央回收制度」,方便市民棄置用不完的藥物。

圖為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

香港醫管局亦應考慮把藥物分次由社區藥房分發,避免一次性處方太多藥物,造成浪費。

同時,有人建議政府修例明確界定網上平台的責任。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蘇曜華指出,不論是出售、轉售藥物,都必須持有相關牌照,違例最高罰款10萬元及監禁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