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軍「紅妹」硬核推介 家鄉湛江火了

8月6日,全紅嬋親吻金牌。(新華社)

(大公報記者 黃寶儀)「大家好,我是全紅嬋。我的家鄉湛江是一座充滿活力的美麗城市。」這是奧運冠軍全紅嬋對家鄉湛江的描述。不久前接受央視專訪時,「紅妹」硬核(內地網絡用語,常形容「很厲害」、「很酷」)推介觀海長廊、鶴地水庫、菠蘿自由、中華白海豚……加上巴黎奧運效應的發酵,連日來,全紅嬋的家鄉湛江成了海內外遊客的熱門打卡點。這座中國大陸最南端的「寶藏」城市,位於南海之濱,三面環海,風景美麗,也有香港人鍾愛的海鮮美食,是高鐵沿線旅遊好去處。夏天到湛江,呼吸最新鮮的空氣,一邊欣賞「南海藍」、遊覽「綠色長城」,一邊享受白切雞、炭燒生蠔和水果等美食,同時享受來自海陸空的「鮮美暴擊」,可算是真正回到了快樂老家。

奧運冠軍全紅嬋。

看中華白海豚 菠蘿自由 炭燒生蠔

正如「紅妹」所言,湛江這座中國大陸最南端的城市,擁有廣東最長的海岸線。帶上望遠鏡、長焦相機,往遠處尋找捕捉「海洋精靈」──中華白海豚的身影,成了近年很多遊客到湛江雷州灣必打卡的行程之一。

在湛藍海水中,遠遠露出幾個灰白、粉白的脊背,原來是一群中華白海豚嬉戲而來。中華白海豚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被譽為「海上大熊貓」。生活在雷州灣海域的中華白海豚種群,數量為世界第二大。紅樹林也是湛江的一張名片,在海陸間築起一道「綠色長城」,其面積佔全國的33%,每年都會吸引大批候鳥相聚於此,成為候鳥「停歇地」和「加油站」。

濱海風光城市漫遊 多種玩法

炎炎夏日,濱海風光是湛江吸引遊客最重要的旅遊資源。北京的李女士一家三口跨越2000多公里來到湛江遊玩,鮮美便宜的海鮮、濕潤的空氣,都給他們留下美好印象。方女士表示,以後有機會還要回訪湛江。

城市漫遊則是年輕人熱衷的玩法。遊逛古渡碼頭、舊巷老宅,體驗簪花藝術……赤坎老街成為城市漫遊的熱門景點。方女士帶着女兒在老街走街串巷,感受千年古商埠文化底蘊,還拍攝了一組親子簪花照。「湛江的美食和文化街區都很有特色。」方女士愉快地分享感受。

全紅嬋在巴黎征戰,成功衛冕奧運冠軍。現場觀賽的全紅嬋哥哥和妹妹對話時喊出「做白切雞給你吃」的話語。網民們也對這個隱藏款的「吃雞高手」城市有了新認識。一時間,湛江白切雞全網刷屏。湛江雞與清遠雞、惠州鬍鬚雞,最早並稱「廣東三大名雞」,可見在識飲識食的廣東人眼中,湛江雞也鼎鼎有名。

湛江還是「中國海鮮美食之都」,豐饒的紅土地上也長出了徐聞菠蘿等水果。而在海鮮中,生蠔是王牌。到湛江去實現「生蠔自由」,享受烤、煮、炸、焗、燉、灼不同手法烹飪的蠔,成了夏夜遊客最難忘的人間煙火。

文化底蘊|「天南重地」 古城煥新

自古以來,湛江這個中國大陸最南端的城市,被稱為「天南重地」。「重」在於其屬兵家必爭之地,也在於文化底蘊之厚重。湛江有很多值得細品的文化景點,「菠蘿的海」徐聞正是之一。

兩千多年前,漢帝國組建的龐大船隊,在這裏出發滿載精美的絲織品和黃金,駛向浩瀚大洋。《漢書·地理志》中記載了這次遠航,也是正史對海上絲綢之路最早的記載。在始發港的遺址上,徐聞建起了大漢三墩風景旅遊區。2020年9月26日,全新設計的徐聞港正式開航,成為全球最大的客貨滾裝碼頭。赤坎老街也不能錯過。湛江赤坎,早在宋代已成雛形,自從清康熙年間解除海禁後,逐漸形成了繁榮的商埠。1898年,這裏成為法國在華的唯一一個租借地。法國人在湛江留下了許多個「第一」:第一個燈塔、第一個發電廠、第一個西式醫院等。

進入21世紀,少有人記得,世界曾這樣稱呼中國三個聞名海外的海濱城市:Hongkong(香港),Tsingdao(青島),以及Tsankiang(湛江)。正如爆火的電視劇《隱秘的角落》的劇名,湛江這座沉寂數十年的城市,正重回世界舞台。

熱評|一個人 一座城 一種精神

大海和紅土,是湛江的底色;位於中國大陸的最南端,容易保留土著文化;處在南海交通要衝,歷史上海陸交通和貿易興旺,人員和物資往來頗繁,又為湛江提供源源不斷的滋養,最終形成了多元的文化特質。奧運冠軍全紅嬋,就出生在這裏。

很多人喜歡全紅嬋,是喜歡她身上那種毫不掩飾的真實與樸實:遇到困難和挫折從不放棄,屢獲佳績仍保持着謙遜和感恩。這樣低調的真實,恰好和湛江的特質如出一轍,榮辱不驚,越是困難越向前。

湛江早在漢代就成為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也是全國首批開放的沿海城市之一,乘着改革東風依海興市。近年,相比起搭載「大灣區快車」的珠三角城市,湛江似乎成了一個「隱秘角落」。不過湛江從未停止過努力奮進的步伐:瞄準「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示範市」目標,全力打造國家「藍色糧倉」;成為首個躋身粵港澳大灣區組合港「朋友圈」的灣區外港口……

全紅嬋的故事,是一個關於夢想、奮鬥和堅持的故事。湛江,亦然。今天的湛江,是粵西和北部灣城市群中心城市、首批「一帶一路」海上合作支點城市,越來越多遊客蜂擁前來感受「詩與遠方」,也在這裏感受追逐夢想的積極向上。

(來源:大公報A10:內地 2024/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