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評四方|發揚新獅子山精神 香港從此不一樣

江旻憓為港隊奪得今屆奧運首面獎牌,亦是香港史上第三面奧運金牌。(大公文匯全媒體圖片)

文/關品方

繼1996年李麗珊和2021年張家朗之後,江旻憓為港隊奪得今屆奧運首面獎牌,亦是香港史上第三面奧運金牌,她也成為第三個土生土長自香港取得奧運金牌的運動員。消息傳來,全城轟動,對她的讚譽如潮水一般湧來。

從1996到今天,28年過去,香港特區回歸祖國後已經出現了很多變化。回歸之前的獅子山精神,其背景來自電視連續劇《獅子山下》 ,象徵一種刻苦耐勞、勤奮拚搏、開拓進取、靈活應變、自強不息的精神。自上世紀7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以來,這種獅子山精神在艱苦的環境下,平民大眾積極向上、努力打拚、互相幫助、同舟共濟、理想一起去追,為了建設繁榮富強的香港。主要是拚經濟,以改善物質生活為重點。

《獅子山下》是粵語名曲,由黃霑作詞顧嘉輝作曲,激勵人心,可謂膾炙人口、家傳戶曉,大多數港人都耳熟能詳,瑯瑯上口。

其實獅子山原名老虎岩,取其諧音,老虎是現在的樂富。獅子山嚴格來說不是山,英文直譯,應該是獅子岩才對。老虎被誤作獅子,那是英國人當年美麗的誤會。不管是老虎還是獅子,反正這種合力齊心、共同奮鬥、世代相傳的精神,造就了一個繁盛的香港。獅子山也好,老虎岩也好,見證了香港這顆東方之珠過去70多年的風雲變幻。

筆者認為,江旻憓在巴黎奧運會取得好成績,在她身上體現出一種新的獅子山精神。這位30歲的奧運冠軍多年來披荊斬棘,就像是一個六邊形戰士:她曾經嘗試過田徑、跆拳道和花樣滑冰,最後在劍擊運動脫穎而出。她早年就讀於英基系統的國際學校,先後負笈史坦福大學(舊金山市)和中國人民大學(北京),現在是香港中文大學法律博士生。她是香港新一代年輕人,既有愛國之心,又具國際視野,不可多得,堪為楷模。

筆者分析江旻憓決勝時刻的關鍵一劍,可以看出她做事非常專注,心無旁騖,做出反應時的決斷十分快速。她知道對手一定會在最後一分鐘之內進攻,決定不先攻, 謀定而後動。如果對手攻她而她閃避,避得過她會贏,但被動風險高,避不過就會輸。所以她這一劍是一直在等,以逸待勞,後發先至。對手一旦主動進攻,她就立刻反守為攻,和對手比拚誰出劍更快。她的作戰計劃顯然一早已經決定。她讀書成績好,人專注,懂禪定,知正念,心無妄思,渾忘勝負,遂一劍封喉。

在眾多有關江旻憓的報道中,筆者特別留意到多年前對她的一篇訪問。原來這位90後的香港新生代,對中國傳統優良文化頗有心得。她抄經定心,靜坐正念,勤練瑜伽,調養心態,中西結合,遂鍛煉成世界第一劍,一鳴驚人。在香港特區這個東西方文化匯聚、東西方文明互鑑的特殊環境,造就出江旻憓這樣新一代香港年青人,在她身上可以感受到一種新氣象。無以名之,或可以稱之為香港回歸祖國之後逐漸孕育出來的新獅子山精神。三年前的張家朗或者具有相同的氣質,可惜當年港人對他的了解尚淺,還未太留意在他身上已有97後才逐漸形成的中西合璧的新獅子山精神。

江旻憓學佛,喜歡坐禪,享受以獨處靜坐發現本來面目。她說自己不是永遠開心:「正因為我有不開心,才可以開心。」她這個充滿智慧的答案,和一行禪師常說的「無淤泥,(也就)無蓮花」如出一轍(No Mud, No Lotus)。出淤泥而不染,才最值得欣賞。她喜歡寫書法,做家務,養成靜坐的習慣,知道若不能安靜下來,內心肯定混亂。劍擊時如果心有旁鶩,一定刺不准對手。面對壓力感到緊張時,她就停一停,深呼吸,回歸本心。藉着靜坐,她和情緒保持距離。靜坐時留意自己的情緒,把自我和情緒分開。不同時刻經歷不同的情緒,這個經歷情緒的人以第三身看待,並不等於是自己。

江旻憓嚮往佛教智慧, 坦然面對人生。她受西方影響,又對佛教認識甚深,是香港特區中西文明互鑑的產物。她認為自己優渥幸運,出生在回歸後的香港,豈不是因為受惠於上一輩獅子山的老精神結合到新中國踔勵奮進的新精神?

回歸後的香港特區,新一代年輕人這麼幸福,有很多機會,可以在國家的庇蔭下,前程錦繡。江旻憓從佛家因果報應的角度,認為自己要多積福, 效力世人回饋社會。她笑談自己的前世今生,「好想知自己前世是做什麼?一定是打打殺殺,因為我鍾意打劍」。她的家庭向來沒有特定的宗教,但她對信仰有一份嚮往。她認同東方的哲學理念,提倡人人平等、人類和自然物類的命運共同,因此要保護環境,要大愛包容,慈悲為懷,和平共處,合作共贏,令世界變得更美好。

筆者早前出席法住機構的一個聚會,由盧瑞珊博士主講有關怎樣通過修習禪定正念,提升生活質素,調節內心情緒,獲得精神安慰和內在平靜,建立身心健康,享受愉快生活。其實這正是香港特區新一代年輕人在當今世界局勢變化萬端而國家和平崛起、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下所應有的新精神。首先從修身做起,放下回歸前的執着,關鍵是融入國家的發展大局,團結起來向前看。

運動場上的勝負只一時,奧運金牌只一個,關鍵是端正心態。江旻憓說:「我鍾意挑戰。比賽打得好不好、有沒有進步?自己話事。自己發揮到最好就已經足夠,而不是最後的成績怎樣。當你打得很舒服時,你不會想太多,不會緊張,好像手中這把劍會自己識打那般。」壯哉斯言,筆者不禁想到武俠小說裏面形容俠之大者「心中有劍、手中無劍」的最高境界,專注當下,渾然忘我;天下無敵,但不驕矜。

最後,筆者留意到近年中國龐大的運動團隊(男足除外),在精神層次上已經從「友誼第一、比賽第二」 昇華: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獨孤求勝」。今天中國的體育精神別具特色,重視心靈培訓,努力爭勝,堂堂正正。這正是2035年國家在「體育強國」目標的新定義:不那麼重視獎牌數目,不聚焦運動員能否奪取獎牌作為衡量運動場上的得與失、成與敗;而是認為在賽場上不應製造失敗者,應把重點放在培養個人修為之上,勝不驕敗不餒。

香港特區政府培養運動員,不可以集中資源在小部分有時間、有資源、有人脈的團體之上。不論是個人運動、團體運動、開放式運動還是封閉式運動,都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培育青苗上,開展全民運動,有意識地把控好運動的核心價值觀,從而造就新一代成為更健康、更正面、更陽光、具正能量的一群人,從小做起。少年強則國家強,包括體能和心態兩方面。以乒乓球為例,心靈培訓是中國乒乓球隊的秘密武器,所以往往在分最後決勝的關鍵時刻能夠取勝,這在王楚欽、馬龍、孫穎莎、陳夢等人的身上都可以看到。現在還有江旻憓,也是很好的例子。這正是筆者認為新獅子山精神的核心價值,在舊獅子山精神的基礎上加入家國情懷和中華傳統優良文化的元素,躍上新的台階。如是,今後香港特區運動員在奧運賽場上肯定不斷會有新的金牌得主。簡言之,這就是文化回歸的碩果。久久為功,持之以恒,鍥而不捨,馳而不息,不棄微末,善作善成,必有所穫。這樣堅持做下去,香港的明天,一定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