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論壇|推動灣區規則對接 助力深化改革

全國政協委員、大灣區進出口商業總會會長林龍安。(資料圖)

文/林龍安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引發了香港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決定》對於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以及香港工商界在其中應扮演的角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行動綱領,也為香港工商界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台。在這個新的歷史起點上,期待香港工商界能夠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先行先試,推動大灣區規則對接和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為國家全面深化改革貢獻智慧和力量。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要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決定》指出,「完善要素市場制度和規則,推動生產要素暢通流動、各類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潛力充分釋放。」這不僅是大灣區內部市場一體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的核心環節。

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來看,香港作為國際大都市,其在商業、金融、法律等方面具有深厚的底蘊和獨特的優勢,這些優勢在全球範圍內都享有盛譽。特別是在與國際市場接軌方面,香港長期以來一直是中外交流的窗口,發揮着橋樑和牽引的作用。因此,在香港率先進行規則試驗和創新,不僅有利於積累寶貴的實踐經驗,更能為大灣區乃至全國的改革提供可借鑒的模式和範例。

在完善要素市場制度和規則上,香港工商界應當發揮敢於嘗試、勇於創新的精神,積極投身於制度創新的浪潮中。這包括但不限於在金融服務、科技創新、人才引進等關鍵領域的深度探索與實踐。例如,香港可以探索與大灣區內地城市建立更為便捷的跨境金融服務機制、跨境電商服務機制,打破地域壁壘,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同時推動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方面的深度合作,共同打造科技創新的高地;並優化人才流動政策,吸引更多國際人才到大灣區內地城市發展,從而進一步增強大灣區的整體創新活力和國際競爭力。

在推動生產要素流動方面,香港工商界可以充分利用其地理位置優勢和國際化視野,加強與內地的產業鏈、供應鏈協同,推動內地企業拼船出海。通過深化產業鏈分工合作,優化資源配置,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整個區域的產業競爭力。同時,還可以推動在大灣區範圍內更廣泛應用大數據、雲計算等現代資訊技術,構建高效的資訊交流平台,進一步提升生產要素流動的效率和精準度。

當然,任何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先行先試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問題和挑戰,但正是這些困難和挑戰,激勵着香港工商界以及整個社會探索、創新。在這個過程中,特區政府的支持和引導也是不可或缺的。特區政府應協同內地相關政府部門,積極為港澳企業進軍灣區內地市場營造更加便利化的營商環境,消除阻礙生產要素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助力港澳企業在大灣區內地市場大展鴻圖。

(作者為全國政協委員、大灣區進出口商業總會會長)

(來源:香港文匯報A18:文匯論壇 2024/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