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刀一刻皆匠心 小葫蘆上雕畫出大世界

(大公文匯網實習記者 王崢丁 甘肅蘭州報道)「沒想到微雕葫蘆在香港那麼受歡迎,展示結束後,熱情的香港市民紛紛上台與我們合影。」7月20日下午,隴港學子來到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參觀交流。回憶起10多年前赴港參加「根與魂」非遺文化主題展覽時的盛況,阮氏微雕葫蘆第三代傳人、蘭州刻葫蘆省級非遺傳承人阮琳依然難掩激動。

蘭州刻葫蘆吸引學子目光 (實習記者王崢丁攝)

「葫蘆雖小藏天地,伴我云云萬里身。」葫蘆者,福祿也。古往今來,葫蘆常常作為護身符、平安福,稱作「吉祥葫蘆」。蘭州刻葫蘆的歷史起源於魏晉時期。彼時,綿延的古絲綢之路上,葫蘆常被商隊用作盛裝酒水的用具,掛在身上或駱駝上。後來為了將葫蘆裝飾得更加好看,古人開始在葫蘆上作畫。明清時期,刻繪一體的葫蘆雕刻技藝逐漸成為能工巧匠謀生的一門手藝。

「以針刀為筆,在葫蘆上雕畫出大千世界。」阮琳告訴記者,蘭州刻葫蘆2006年被納入甘肅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雕刻葫蘆作為蘭州的文化標籤,非遺傳承人幾十年如一日,把枯燥當樂趣,以重複當生活。心無旁騖,借葫蘆穿梭於時空之間。一刀一刻,皆匠心。

多年來,阮氏在微雕葫蘆傳承基礎上大膽創新,製作茶葉罐等文創產品,增加其實用價值,讓曾束之高閣的藝術品迅速「圈粉」。「我們並不致力於追求選擇完美、標緻的葫蘆,一些『歪瓜裂棗』的葫蘆通過構思和創作也可為獨一無二的作品,更具特色。」阮琳舉例指出,如一些葫蘆上面的疤痕可以刻一些花和草藥來遮擋,再如疙瘩娃娃、雞蛋葫蘆等,讓它們瞬間實現「華麗轉身」。

學子們在阮氏微雕葫蘆採訪 (實習記者黃璟瑜攝)

「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與『魂』,也是香港和內地之間情愫交流的媒介。」在阮琳看來,蘭州刻葫蘆扎根於隴原,根植於生活,「非遺」不只代表歷史,更應適應未來。「我希望通過創作,讓蘭州刻葫蘆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也希望能繼續得到香港朋友們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