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三中全會精神浸潤深厚哲學智慧 指明砥礪前行方向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太平紳士、香港哲學研究院院長舒心博士。(受訪者供圖)

文/舒心

7月15日至18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勝利舉行。在當前國內外形勢的宏大背景之下,三中全會精神宛如一座蘊含着深邃哲學內涵的寶庫,亟待我們深入挖掘、悉心探討與審慎思考。

從辯證唯物主義視角審視,世間萬物皆處於永恆發展變化之中,而矛盾恰是推動事物演進根本驅動力。當下,國際局勢波譎雲詭,貿易保護主義陰霾漸濃、地緣政治衝突此起彼伏、全球氣候變化等棘手難題接踵而至。國內經濟在轉型升級的征途上面臨重重壓力,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舊赫然凸顯。三中全會精神恰是在對這些錯綜複雜的矛盾進行深度洞察的基礎上所提出的高瞻遠矚之策。其大力倡導深化改革,旨在通過化解內部體制機制癥結,充分激發市場活力與社會創造力,從而更好地適應外部環境的瞬息萬變,達成經濟社會的持續穩健發展。這既彰顯了對矛盾普遍性的清晰認知,又展現了對矛盾特殊性的精準剖析,切實找準了化解問題的核心關鍵。

以香港為例,其在經濟發展中也面臨着諸多挑戰,如產業結構相對單一等。三中全會精神為解決這類問題提供了思路,強調要創新發展模式,推動經濟多元化,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同時,要解決社會發展中的不平衡問題,例如縮小貧富差距,提升基層市民的生活質量,讓全體市民共享發展成果。

從認識論的層面來思索,實踐乃是認識的源泉以及檢驗真理的不二法門。三中全會的重大決策絕非空中樓閣式的臆想,而是根植於我國多年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實踐經驗,以及對國內外風雲變幻形勢的精準研判。過往的輝煌發展成就力證了改革的正確性,而當下湧現的新挑戰則鞭策我們在實踐中持續探索創新,不斷深化對發展規律的領悟。譬如,於經濟領域大力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便是從實踐中凝練而出的破解經濟結構失衡、發展質量欠佳的卓有成效之徑。這般基於實踐的認知與決策,淋漓盡致地彰顯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精粹要義,使我們能夠在跌宕起伏的形勢中保持頭腦的清醒冷靜,擘畫出契合實際的政策藍圖。

在香港,「一國兩制」的實踐也不斷證明,只有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政策,才能確保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例如,加強與內地的經濟合作,通過實踐探索找到更適合香港的發展路徑。

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加以剖析,人民群眾乃歷史的締造者,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三中全會精神自始至終將人民的福祉置於首位,着重強調改革的累累碩果應當普惠全體人民。無論是全力推進社會保障體系的日臻完善,還是着力促進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的均等化,皆旨在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殷切嚮往。這充分展露了我們黨和國家堅定不移地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篤信人民群眾的智慧與力量。

就香港而言,維護社會穩定、保障市民的合法權益,讓廣大市民在和諧的環境中生活和工作,正是人民群眾推動社會發展的體現。

與此同時,系統論的哲學思維在三中全會精神中亦有顯著體現。現今世界宛如一個緊密相連、相互依存的有機整體,國內的改革發展斷不能孤立於國際形勢之外。三中全會推出的一系列改革舉措,諸如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持續加強國際合作等,均是從系統的、全局的視角着眼,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致力於實現各類要素的優化配置與協同共進。

綜上所述,三中全會精神浸潤着深厚的哲學智慧,為我們於紛繁複雜、瞬息萬變的國內外形勢中指明了砥礪前行的方向。我們理應憑藉哲學的思維去深刻領悟與堅決貫徹三中全會精神,在實踐中不懈探索、銳意創新,全力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築牢堅實根基。

(作者為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太平紳士、香港哲學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