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會·新征程|新華社發特稿《改革家習近平》:改革家習近平帶領全黨全國踏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
新華社7月15日發表特稿,題為《改革家習近平》。文章指出,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15日在北京開始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帶領全黨全國踏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
習近平被認為是鄧小平之後的又一位卓越的改革家。一段時期以來,他提出新一輪改革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受到廣泛關注。這也有力回應了外界對中國改革與經濟發展前景的臆斷猜測。
習近平執政的新時代也是改革的新時期。中國綜合實力持續增長,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面對各種機遇挑戰,現在到了新一輪改革提速的關鍵期。
「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
習近平被認為是鄧小平之後的又一位卓越的改革家。他們肩負相同的使命:使中國實現現代化。但兩人面對的形勢迥然不同。鄧小平發起改革開放的1978年,中國人均GDP不到200美元。改革幾乎從零開始。而2012年習近平就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時的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均GDP突破6000美元。同時許多發展紅利正在消退,包括曾經低廉的勞動力成本。
「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習近平說。他拒絕躺在前人功勞簿上休息,而是繼續衝刺。10多年來,中國出台2000多個改革方案,經濟總量翻了一番多,並保持了世界經濟增長第一引擎位置。但面對老百姓對於更美好生活的期盼,為保持新冠疫情後經濟恢復勢頭,以及防範各種風險等,還需付出重大努力。
在習近平看來,未來要實現現代化,續寫中國奇跡,仍然要用好改革開放這個重要法寶。在今年初的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上,習近平重申改革。兩會上,他要求加快推動各方面改革。在多次離京考察途中,他反覆強調「改革是發展的動力」。5月下旬,他在濟南主持召開企業和專家座談會,聽取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意見和建議。與會的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黃漢權告訴新華社記者:「座談會氣氛很活躍。可以看出改革在總書記心中分量很重,而且他對改革方方面面情況非常了解。」
習近平今年春季在會見美國工商界和戰略學術界代表時說:「我們正在謀劃和實施一系列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舉措,持續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為包括美國企業在內的各國企業提供更廣闊發展空間。」
習近平的改革情結一以貫之。上世紀60年代末,他不滿16歲下鄉插隊,在陝北黃土高原貧瘠的梁家河村勞動7年,經常捱餓,那時他的願望就是讓鄉親們吃飽飯。他對後來鄧小平發動改革的初衷──中國「不能再窮下去了」深為認同。同鄧小平一樣,習近平的改革動力也來自人民的期待。他在梁家河時就帶領鄉親實施了一些大膽改革舉措,包括辦鐵匠舖、建商舖和改善農田生態條件。
習近平有改革家傳。在改革伊始的1978年,習近平的父親習仲勳受中央委派南下主政廣東,創辦深圳等經濟特區。那年,正在清華大學學習的習近平受父親委託到安徽滁州實地調研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他記了一大本筆記,收藏了40多年。
習近平在每一個地方任職都是改革先鋒。在正定,他力主包產到戶,使貧困的正定成為河北省第一批包產到戶試點縣。刊載於1985年第1期《中國青年》的一篇報道描寫了習近平領導下的正定新面貌:「山西省一位縣委書記到正定參觀,臨行前感慨地說:『這裏,聽不見人人喊改革,但處處在改革。』」「現在回過頭來想一想,如果說我們做到了什麼,其中之一就是做到了解放思想這一條。」習近平回憶正定改革時這樣說。
習近平離開正定後去了經濟特區廈門。在那裏他推動成立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銀行──廈門國際銀行。擔任福建省省長時,習近平率先在全省推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這項改革後來在全國推開,被稱作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中國農村的又一場革命。調任浙江後,他開創性提出「騰籠換鳥」的改革構想,並成為最早參加浙商活動的省委書記,他讓民營企業家有重要事情可以直接去辦公室找他。他將浙江的改革從經濟、政治領域推進到文化、社會、生態各方面。
他的改革者風貌令國際人士印象深刻。2006年9月時任美國財長亨利·保爾森首次訪華,把杭州定為第一站,認為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是他到中國會見第一人的「完美人選」。「他是那種知道怎樣攻破球門的人。」保爾森如此評價習近平。他後來回憶,2014年的一次會見中,習近平曾對他說「改革相關事宜是我關注的重中之重」。上海任上,習近平要求該市通過改革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推動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當好改革開放的排頭兵。2012年,習近平任總書記後離京考察的第一站,即循着父親足跡來到深圳,向蓮花山公園的鄧小平銅像敬獻花籃,宣示自己的堅定決心:「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
1978年,鄧小平通過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而2013年習近平主導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同樣具有里程碑意義,開啟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統整體設計推進改革的新時代。在這次全會上,習近平列舉了一長串中國發展面臨的挑戰,包括腐敗現象、發展不可持續、生態環境惡化等。他說:「解決這些問題,關鍵在於深化改革。」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西班牙《世界報》說:「習近平開啟了中國30年來最深刻的經濟、社會和行政改革的序幕。」
1個多月後,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決定成立由習近平任組長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這是中共歷史上首次在黨中央層面設置專司改革工作的領導機構。後來這個小組成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由習近平任主任。
「重大改革事項,都由習近平總書記一錘定音。」一位熟悉情況的負責改革的部門領導告訴記者,重大改革方案每一稿他都認真審閱,逐字逐句親筆修改。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習近平的全面深化改革,基於他從長期實踐中得出的深思熟慮,並形成一整套頂層設計。他認為改革創新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用中國古訓「革故鼎新」來激勵人們。在改革方向上,習近平頭腦清醒。他用「邯鄲學步」、「畫虎不成反類犬」、「水土不服」、「死路一條」來警告否定社會主義方向的改革將帶來嚴重後果。「不能改的堅決不改。」他說。習近平強調,改革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
對於應該改的,習近平要求堅決改,暫不具備條件的也創造條件改──包括改掉一切束縛經營主體活力、阻礙市場和價值規律充分發揮作用的弊端。習近平的全面深化改革範圍、規模和力度空前,全方位覆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黨的建設、國防和軍隊等各個領域。
他實現了新時代改革理論的創新,並提出科學的改革方法論,包括:處理好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關係、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係、頂層設計和摸着石頭過河的關係、膽子要大和步子要穩的關係、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他要求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來統率改革。
他格外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要求在改革中尊重群眾首創精神,把握好推動改革的時度效。掌舵關乎14億人口福祉的改革,他提出「穩中求進」、「先立後破」,確保改革符合中國實際。「他糾正了『唯GDP論英雄』。」一位陝西官員說。他回憶習近平先後6次批示,制止官商勾結在秦嶺自然保護區建別墅。這件事也反映出生態領域改革當時遇到的地方利益集團阻力。
習近平的改革一直在艱難中突圍。他要打破更多的利益藩籬。他說:「這個時候需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氣,不斷把改革推向前進。」任總書記不到20天,他就主持制定「八項規定」,根治官場公款吃喝、鋪張浪費等沉疴痼疾。這一措施堅持至今且不斷完善,人民由衷讚嘆「八項規定改變中國」。以此為起點和切入口,習近平掀起史無前例的反腐風暴。他說:「反腐敗鬥爭有利於淨化政治生態,也有利於淨化經濟生態,有利於理順市場秩序、還市場以本來的面目。」「零容忍」的反腐鬥爭10多年從未間斷,過去1年多來繼續席捲金融、糧食、醫療健康、半導體等行業和體育界,數百名高級官員、銀行高管、醫院負責人甚至足協主席、國足主教練等落馬。
治標更治本。習近平提出對中共這一百年大黨進行改革,發起「最徹底的自我革命」。他領導構建全面從嚴治黨體系,形成比較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建立健全巡視制度和國家監察體系,「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裏」。「習近平總書記發起的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改革中最受矚目的。他用改革來解決大黨獨有難題、建設更加堅強有力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共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說。
這是「動奶酪」最大的一次改革。習近平說:「得罪千百人,不負十四億。」由此,他使改革進入縱深領域,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黨主動改革不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生產關係以及不適應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改變一切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管理方式、活動方式和思想方式,不斷革除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弊病,進一步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中央黨校教授劉炳香說。
在全面從嚴治黨同時,習近平推動全面依法治國,通過司法改革等打破幾千年權大於法的人治痼疾和事事講人情託關係的社會風氣。在一次會上,習近平痛斥「花錢可以免罪、花錢可以買命」的現象。他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法治經濟」。他領導制定和修訂一批法律,包括反壟斷法,將公平競爭審查制度上升為法律規定。知識產權的法律體系得到健全。在2020年宣判的一起典型案件中,中國法院判決一家福建企業侵害美國球星邁克爾·喬丹的姓名權,要求其停止在商標上使用。
海外輿論稱中國新時代的改革為「習式改革」,而這不是一場簡單的「經濟轉型」。習近平認為,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因此,改革的目標是塑造新時代的中國人,讓人們「樹立文化的自信、民族的自豪感」。2012年,他要求在黨代會報告中寫入「文化自信」。隨後他將這個概念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並稱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習式改革」也意味着將馬克思主義做了適應新時代和現實國情的再造,也使其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在一起。改革便因此具有了嶄新的哲學意義,並顯現出高度重視制度建設的特徵──改革更多面對的是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因此做了大量建章立制、構建體系的工作。
在作為國家主席發表2017年新年賀詞時,習近平說,「各領域具有四樑八柱性質的改革主體框架已經基本確立」。了解中國傳統建築的人知道,「四樑八柱」搭起,屋子就已成形,可以進一步完善了。習近平將全面深化改革指向一個總目標: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無疑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進程。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
習近平就任總書記當年,中國經濟增速自1999年以來首次降到8%以下。歐洲債務危機重創外貿,房地產調控拖累內需,有外資銀行分析師稱,「中國經濟已經到了近30年最危急的時刻」。習近平確定了改革的主攻方向──堅持發展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仍然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
習近平認為中國經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他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發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為讓官員們更好理解改革發展的現實意義,習近平用中國遊客到國外買馬桶蓋和電飯鍋的故事來給他們「上課」。當時,不少中國人熱衷從海外購買從奢侈品到日常生活用品的各類商品,一些國內企業的產品卻賣不出去。
通過習近平倡導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產能過剩困境得到緩解,其中鋼鐵行業截至2022年底淘汰落後和化解過剩產能約3億噸,超過當年印度全國粗鋼產量兩倍。從節能環保家居產品到新材料運動裝備,從智能電子設備到國產大飛機,越來越多產品受到海內外消費者的歡迎。
為推動改革,習近平身體力行,展露出敏銳的超前眼光。10年前,中國公路上跑的絕大多數是燃油車。2014年,習近平考察上海汽車集團,提出「開發適應各種需求的產品」,發展新能源汽車,使中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此後10年,習近平幾乎成了電動汽車的「超級粉絲」,多次考察汽車公司,參觀實驗室,試坐電動汽車,鼓勵生產者注重產品質量,形成市場競爭力。新能源產業,實際上是習近平提出的新質生產力的一部分。雖然新質生產力是他去年國內考察調研時使用的新語匯,但他早已在推動發展。比如,在上世紀70年代的梁家河,他就率先把沼氣引進陝西,使村民用上「新能源」燈,用氣而不是靠砍柴來燒飯,既便利了生活,又保護了環境。
習近平多次通讀《資本論》,是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堅定信仰者,他視生產力為「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以「創新」、「質優」為特徵的新質生產力反映了中國決策者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以人工智能為代表,匯聚生命科學、量子計算、納米技術、新能源、新材料、太空和深海技術等──推動改革的緊迫感,而這與習近平提出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脈相承。習近平說:「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他將創新能力不強比喻為「我國這個經濟大個頭的『阿喀琉斯之踵』」。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習近平說。他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動科技體制改革,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組建首批國家實驗室,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改革科技評價制度。「揭榜掛帥」、「賽馬制」得到推行。中共二十大報告首次對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專章部署、一體統籌。
改革的效果已然呈現,中國的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從2012年的第34位躍升至2023年的第12位。去年5月發布的自然指數數據顯示,中國作者2022年在高質量自然科學期刊上發表論文份額首次排名第一,超過了美國。2023年,已遭美國全方位封鎖打壓多年的華為推出搭載自研芯片的新手機,輿論認為,這說明一些西方國家對中國的科技圍堵難以奏效。但這還遠遠不夠。習近平提醒:「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我國基礎研究雖然取得顯著進步,但同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還是明顯的。」他要求深化基礎研究體制機制改革,支持原始創新,加快發展戰略性、前沿性、顛覆性技術。
「讓市場力量充分釋放」
習近平上任總書記時,距離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有20年,但一些企業要辦成一件事仍然很難。2014年,一位人大代表在地方兩會上「晒」出一張「行政審批長征圖」:一個投資項目從獲得土地到辦完手續,需經過30多項審批,蓋上百個章,全程最少需歷經272個審批日。
習近平痛恨繁瑣而低效的審批。他在福州工作時,便率先倡導簡政放權,創造性實行投資項目審批「一棟樓辦公」,全部手續不用出樓即可辦成。任總書記後,他拍板將「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寫入黨中央文件。幾年來,國務院取消和下放行政許可事項1000多項,中央政府層面核准投資項目壓減90%以上。「證照分離」等商事制度改革讓企業開辦時間壓縮到平均4個工作日以內。企業去政府辦事,「一顆印章管審批」、「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都不跑」的情況越來越多。2024年1月國務院又出台「高效辦成一件事」的指導意見。「讓創造財富的活力競相迸發,讓市場力量充分釋放。」習近平說。
改革的結果是,中國被世界銀行評為營商環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十大經濟體之一。美國企業特斯拉是受益於改革的一個例子。2019年,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實現「當年開工、當年竣工、當年投產、當年上市」,公司首席執行官馬斯克說,這創造了令人驚嘆的上海速度,也創造了全球汽車製造業的新紀錄。今年5月,特斯拉上海儲能超級工廠動工,再次見證中國速度。
習近平十分關心並熟悉民營企業的情況。在一次會議上,他痛心地說,民營企業遇到了「三山」、「三門」,即「市場的冰山」、「融資的高山」、「轉型的火山」和「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要做的是「搬山破門」。他指示設立民營經濟發展局,為民企紓難解困。他要求推動金融改革,為民企融資提供便利。同時,「凡是法律法規未明確禁入的行業和領域都應該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凡是我國政府已向外資開放或承諾開放的領域都應該向國內民間資本開放」。
在習近平指示下,「有恆產者有恆心」寫入中央文件。在工程建設和招標投標、政府採購等領域,不當市場干預行為被專項整治。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全面實施,清單之外「非禁即入」。截至2023年底,全國登記在冊經營主體達1.84億戶,是2012年的3倍多。首批民營銀行獲批籌建,首條民營控股高鐵開通運營,民營資本被允許進入油氣勘探開發領域,民營公司創下火箭海上發射、液氧甲烷火箭重複使用的成功紀錄。2012年至2023年,民營企業數量翻了兩番多,在企業總量中的佔比由約79%提高到逾92%。
習近平還對國企大刀闊斧改革。2017年,中國聯通作為首家面向民營資本開放的通信行業央企,在「混改」中引入包括騰訊、百度、京東、阿里等互聯網企業在內的14家戰略投資者,業內評價這是「全球電信行業發展140年以來,首次出現『電信運營商+互聯網』的資本與業務創新模式」。隨後習近平實施了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國有企業全面完成公司制改制,3.8萬戶國企實現董事會應建盡建,任期制、契約化管理覆蓋逾8萬戶企業。在新的形勢下,中國各項改革與時俱進。外媒觀察到,2018年美國發動對華貿易戰,疊加3年新冠疫情以及地緣政治變化,使得中國經濟韌性受到考驗。在這一時期,中國經濟發展模式也進行着新的調整。
習近平帶領中國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以應對形勢變化。這項戰略的重要支撐是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為此要進行消除地方保護主義、拆除區域壁壘的一系列改革。李君如說,習近平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改革,在神州大地上「畫」出新的「帶」、「圈」、「點」,升級了中國行政區劃版圖。他決策、部署、推動被稱為「千年大計」的雄安新區建設,推進前海這個「特區中的特區」的發展,鼓勵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東北和中部地區凝聚經濟和社會發展合力。
他引領的「以開放促改革」的力度也越來越大,特別是倡導「制度型開放」。中國已取消證券公司、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期貨公司、壽險公司外資股比限制。江蘇、北京等地推出了鼓勵外資參與重點產業集群建設、吸引優質外資參與產業強鏈補鏈延鏈,以及便利外資跨境數據流動等措施。中國還積極尋求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這意味着中國將通過持續深化改革,努力全面達到該協定的規則標準,並在市場准入領域作出超過中方現有締約實踐的高水平開放承諾。
2013年,習近平指示在上海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自貿試驗區,現在數量已經達到22個,海南島整體成為自貿港。習近平主導的另一項改革是,設立世界上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上海進博會,他還謀劃了服貿會、消博會,來展現他對貿易自由化和經濟全球化的構想。目前,中國是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夥伴,並穩居外商直接投資第二大目的地。
同時習近平致力於防範類似美國次貸危機的情況在中國發生,並警惕一些領域出現的資本無序擴張、肆意操縱、牟取暴利現象,稱其損害了人民利益,提出要為資本設置「紅綠燈」,「既不讓『資本大鱷』恣意妄為,又要發揮資本作為生產要素的功能」。輿論認為,這反映了中國的改革不再以增長為唯一目的,而是考慮更多優先平衡項。習近平領導全面深化改革的顯著特點是協調發展與安全的關係。中國成功應對了重大風險挑戰,是40多年來全球大國中唯一沒有發生金融危機的經濟體。
「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義」
習近平認定改革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為了人民,「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義;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動力。」這完全不同於西方奉行的「資本至上」。他在2017年指出,中國在改革開放近40年後,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重大變化,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為此,他推動協調發展,倡導共享理念,致力於實現鄧小平提出的「共同富裕」。
習近平就任總書記時,東西部的差距很大,貧富不均嚴重。他通過實地考察訪真貧摸實情,果斷改革扶貧策略,實施「精準脫貧」,打出從建檔立卡到易地搬遷、從產業對接到教育扶貧等的「組合拳」,派出300多萬名幹部常駐貧困村定點扶貧,最終消除了延續幾千年的農村絕對貧困。
中國改革始於農村,習近平倡導的「三農」改革更為全面──從建立「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糧食穩產機制,到改革農村經營體制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習近平在世紀之初撰寫的博士論文《中國農村市場化研究》中提出:「大膽進行戶籍制度改革,堅決剔除黏附在戶籍關係上的種種社會經濟差別,徹底消除由戶籍制度造成的城鄉勞動力市場的分割。」而在當時,對於要不要取消戶籍限制,各方面爭議很大。
習近平就任總書記後,中央政府出台「推動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的方案,並在不到5年時間裏提前實現。2023年,習近平到上海考察時,特意去探訪外地打工者所住的公寓。聽到山東打工者說要把配偶小孩接過來租房、安徽打工者說要找對象在上海安家,他高興地說:「好啊!扎根,落戶,發展。」在習近平執政期間,中國終結了延續半個多世紀的勞教制度,將個稅起徵點從每月3500元提高到5000元,實行「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政策以緩解百姓住房困難,根據人口發展形勢相繼實施單獨兩孩、全面兩孩和三孩政策,使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超10億人、基本醫療保險覆蓋逾13億人。
習近平認為「現代化最重要的指標還是人民健康」。他要求總結推廣福建三明市的醫改經驗,破解醫療改革這一世界性難題。他推動全面取消實行60多年的藥品和耗材加成,破除「以藥補醫」,減少患者看病費用。習近平主持的一次深改委會議通過了藥品集中採購試點方案,有關部門還據此組建「國家隊」出面與醫藥企業談判藥品和醫用耗材價格。2021年火遍網絡的一次「靈魂砍價」中,在國家醫保局談判代表「每一個小群體都不應該被放棄」的堅持下,一種罕見病的「天價救命藥」經過8輪激烈談判,從每針70萬元降至3.3萬元,進入新版醫保目錄,讓全國3萬多名患者看到希望。類似的降價藥品達幾百種,幾年間累計減輕群眾看病就醫負擔約5000億元。
習近平推動文化體制改革,把豐富人民的「精神世界」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為此中國不斷完善文化產業規劃和政策,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模式。僅以電影產業來看,全國銀幕數量從2012年的1.3萬塊增長到去年底的8.6萬多塊,居世界第一。《紐約時報》今年初的報道說,中國電影產業正在製作更多引起國內觀眾共鳴的優質影片。教育體制改革是「習式改革」的重點,這直接關係到「出人才」和「強科技」。他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促進素質教育、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現代大學制度等。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佔GDP的比例連年保持在4%以上,教育成為財政一般公共預算的第一大支出。
另一項突破性改革是在生態領域。10多年前,環境污染是百姓抱怨最多的問題之一。2012年初廣西河池市境內的龍江河發生鎘污染,影響到上百萬人的飲水安全。這年,四川什邡、江蘇啟東、浙江鎮海等地發生民眾因擔心環境被破壞而反對工業項目上馬的群體事件。在廈門以治理篔簹湖、在杭州以保護西湖聞名的習近平,組建生態環境部,將生態環境保護設置為不能逾越的「紅線」,對地方政府考核實行環境保護「一票否決制」,建立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制度,指示各地任命「河長」、「湖長」和「林長」。
習近平執政期間,中國成為全球空氣質量改善最快、森林資源增長最多和人工造林面積最大的國家。中國的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生物質發電裝機穩居世界第一。作為其發起的「能源革命」成果之一,他領導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碳市場,並向世界承諾中國將用遠遠短於發達國家所用時間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綠色低碳發展,這是潮流趨勢,順之者昌。」他說。習近平認為,糾正不可持續的增長方式,是為了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也是要保護人類的家園,因為地球是唯一的。
「持續探索,勇往直前」
新加坡《聯合早報》評價說:「環顧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像當今中國這樣,以一種說到做到、只爭朝夕的方式全面推進改革進程。」世界知名諮詢公司愛德曼的2023年信任度調查報告顯示,中國整體信任度達83,在所有被調查國家中排名第一;同時,中國是所有受訪國家中唯一對經濟前景更加樂觀的國家。美國智庫印度、中國及美國研究所學者丹·施泰因博克評論:「在習近平領導下,中國以世界級的創新和繁榮的消費實現了再平衡。」
觀察人士認為,習近平作為新時代改革設計者、實踐者和引領者,讓鄧小平開創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得以延續並不斷書寫新篇章,點燃了中國這艘巨輪加速駛向全面現代化的新引擎,使中華民族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這無疑是人類歷史上影響最大的改革之一。上世紀9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發展才是硬道理」,解放和發展了中國的社會生產力,增強了中國的綜合國力,使世界經濟增長有了無可替代的推進器和壓艙石。習近平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並以此在中國開啟了一場全方位、系統性的變革,推動新型經濟全球化。他提出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強大動能。去年中國經濟以5.2%的增速,貢獻了全球三分之一的增長。中國發動機仍然強勁。
習近平今年5月訪問「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塞爾維亞時,來到斯梅戴雷沃鋼廠,他帶去天壇和聖薩瓦教堂造型的鋼製工藝品作為禮物,而鋼材就來自這家鋼廠。2016年,習近平訪塞時就曾來到這裏,並親自關心、促成了合作項目。鋼廠在中資企業投資後扭虧為盈,5000多名職工的工作崗位得到保障。習近平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改革發展惠及世界的一個範例,它通過互聯互通來促進各國經濟增長、擺脫貧困。目前,已有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加入這個倡議。中國的未來更為人關注。「如果繼續改革和開拓新道路,中國就更有可能成功。」《南華早報》的報道說。
談到未來的改革,習近平說,要「推出一批戰略性、創造性、引領性改革」,「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新突破」。輿論對習近平領導的改革前景表示樂觀──不僅因為中國有巨大的經濟和市場體量、充足的增長空間和潛力,更在於它有具備堅強核心的執政黨的統一領導,而且執政黨有自我革命的決心和糾錯能力,有把長遠規劃落實的行動力。不少「全球南方」的人士認為,中國改革的成功為他們的現代化提供了借鑒和選擇。巴西精英企業家協會中國區首席執行官多斯桑多斯說,中國提供了一種以人民為中心的新理念,擺脫了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可為地區未來發展提供更多思路。
針對海外一些對中國改革目標與意圖的誤讀或擔憂,習近平時常對外國朋友說,中國無意改變和挑戰已有的世界秩序。同時中國也以更為積極的姿態參與和影響全球治理,在國際事務中始終主持公道正義。通過全面深化改革,習近平繼承發揚了鄧小平的事業,讓中國不僅續寫了經濟奇跡,還展現出文化魅力,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中國的現代化既是最難的,也是最偉大的。習近平說,「這是一條前無古人的道路,但是我們會持續探索,勇往直前。」
(來源:大公報A2-A21:要聞跨頁 2024/07/16)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