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香江|二十屆三中全會:中國發展的歷史抉擇

文/屠海鳴

今天,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北京開始舉行,這次會議聚焦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將在經濟領域推出諸多改革措施,加快「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

黨的二十大擘畫了宏偉目標:2035年基本建成現代化國家,2050年全面建成現代化強國;同時確定了實現這一目標的方式: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現在,我們正處於「中國式現代化」起步時期。如何「跑得快」「跑得好」?答案是:向改革要動力。改哪些?怎樣改?這正是人們關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焦點、重點。

黨的十八大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的第一站就是毗鄰香港的深圳。總書記向世界宣示:中國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

把二十屆三中全會放在這樣的背景下觀察,可以看出,這是決定「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重要會議,將做出影響中國未來發展的歷史抉擇,不僅對於內地具有重大意義,對於香港澳門兩個特區同樣具有重大意義。

改革就是要解決主要矛盾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講過,「改革關頭勇者勝,我們將以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的決心,義無反顧推進改革。」

今年是改革開放46周年,縱觀46年的改革開放之路,都是以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的決心,攻堅破難解決社會主要矛盾。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中國的突出問題是貧窮,鄧小平曾說:「貧窮不是社會主義」「中國有被開除地球球籍的危險」。那時,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1978年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新征程,農村改革率先破題,解決了「吃不飽肚子」的難題;此後,隨着一系列改革舉措深入推進,中國告別了貧窮。

上世紀九十年代,長期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運行的國有企業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此後,國企改革在全國鋪開。這場改革貫穿了整個九十年代;透過改革,國有企業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煥發生機活力;民營經濟異軍突起,成為中國經濟中最活躍的力量;外資企業大舉進入內地,帶來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技術,幫助中國企業管理水平整體提升。

進入本世紀,中國「自下而上」改革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時,也出現一些新情況、新問題,急需「自上而下」的改革,從「頂層設計」入手,使改革更具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攬全局,審時度勢,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開啟了氣勢如虹、波瀾壯闊的全面深化改革進程。2013年11月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做出《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推出60項具體任務、336項重大舉措,涉及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黨的建設。如今,2000多個改革方案落地,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

如今,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將謀劃新一輪改革,同樣是聚焦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破舊立新,系統籌推進,形成推進高質量發展的磅礴偉力。

激發創新活力是重大課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擘畫了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美好未來。如何讓「規劃圖」變為「施工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正是通過制度創新,激發全社會創新創造的活力。「活力」問題至關重要,不妨從以下兩個角度來認識。

其一,越是外部環境對我不利,越要提升開放水平,向開放要活力。當中國經濟規模不夠大的時候,中國面對的外部環境還比較寬鬆。2000年,中國經濟總量超過意大利,成為世界第六大經濟體,美西方並不急於遏制中國;隨着2007年中國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2010年中國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美經貿領域的摩擦日益頻繁,以2018年美國政府挑起中美貿易戰為標誌,美國對華政策發生了重大變化,一些西方國家隨美國的指揮棒起舞,加大對我國科技、貿易等領域的打壓、圍堵、封鎖;未來,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風高浪險」將成為常態。但中國改革開放的決心堅定不移,國際環境越是於我不利,我們越要堅持對外開放。

其二,越是創新之路艱難,越要攻堅破難,向改革要活力。中國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建立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體制機制。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將聚焦財稅改革、發展新質生產力、深化國企改革、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堅持安全與發展底線思維、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等重大問題,這都是從制度層面入手,激發創新創造活力。這樣的改革具有「重組」「重構」「重塑」的特徵,構建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係,從根子上解決深層次矛盾。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每一次改革都激發了全社會的創新創造活力,二十屆三中全會也將激發創新創造活力,令中國發展的動能充沛、強勁、可持續。

「全面深化改革」下香港的責任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上的講話中指出:「中央全力支持香港抓住國家發展帶來的歷史機遇」「中央全力支持香港積極穩妥推進改革」。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謀劃新一輪改革開放,這其中既有「香港機遇」,也有「香港責任」。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認識「香港方位」:

第一,香港是促進內外聯通的大通道、大平台。我們常說,香港是內地與世界聯通的「橋樑」「通道」「聯絡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後,中國的對外開放局面將煥然一新,香港理應成為內外聯通的大通道、大平台。所謂「大通道」「大平台」,從「量」上看,香港促進國內外資本流動、國內外人員往來的總量應大幅增加;從「質」上看,香港應講好「一國兩制」的香港故事,促進發達國家社會各界客觀理性地認識中國、認識香港,消除偏見;應創新「聯通」方式,透過舉辦各類國際經濟、金融活動,吸引全球目光聚焦香港;應加強與大灣區城市的互動,引導灣區企業在香港這個國際舞台上展示自己。總之,香港服務國家對外開放的水平應再上新台階。

第二,香港是推動制度型開放的實踐者。「制度型開放」是本輪對外開放的重點。香港長期實行低稅率、零稅率,貨幣自由兌換、自由進出,貨物貿易自由,這些優勢都源於實行了制度型開放的諸多政策,香港應為國家「制度型開放」貢獻力量。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將討論「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其中涉及到「現代物流」,香港是「國際航運中心」,正在推進「國際航空樞紐」建設,可與內地現代物流業發展進行對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將討論「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其中涉及「綠色金融」「科技金融」,香港的「綠色金融」「科技金融」走在亞太地區前列,在這些領域可與內地對接。總之,國家推進制度型開放,香港不是旁觀者,而是實踐者、貢獻者。

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辦主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香港特別行政區2024年「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開幕典禮上的致辭中指出:「縱觀香港發展歷程,在每個經濟發展周期,香港人總能在危機和變局中抓住機遇、開創新局面,創造一個又一個發展奇跡,讓香港一次次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回味夏主任這段話,再回顧來路,國家的每一輪改革開放都給香港帶來巨大機遇,香港社會各界敏銳地意識到,全面深化改革又一次把機遇擺在了香港面前;在勇擔責任中搶抓機遇,在搶抓機遇中擔起責任,香港必能書寫新的輝煌!

在改革開放迎來46周年之際,在習近平總書記領航掌舵下,決定中國未來發展的又一次重要會議拉開大幕,香港社會翹首以待,對國家的未來、香港的前景充滿憧憬!

(本文作者為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

(來源:大公報A8:要聞 2024/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