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長江行動福建行 | 媽祖文化牽兩岸 促進融合心相連

7月6日,「2024范長江行動福建行」採訪團一行到訪莆田湄洲島,探尋兩岸信仰之源,感受媽祖文化魅力。(大公報實習記者 詹藝 攝)

(大公報實習記者 劉秋樺、張皖博、周世駿、盛宇晨、李博池、薛卓穎 莆田報道)2011年3月,習近平在參加全國人大會議福建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指出:既是鄉土文化也是重要旅遊資源的媽祖文化,是凝聚兩岸同胞的一條紐帶,要充分發揮其在促進兩岸交流合作中的重要作用。

說起莆田湄洲島,有一張在海峽兩岸乃至全球範圍內形成共識的閃耀名片:媽祖文化。這裏是媽祖誕生地。伴隨着古老廟宇的香煙繚繞和信徒們的虔誠祈福,媽祖文化在海內外發揮着強大的凝聚力。在這股力量中,2021年,台胞王淑華和丈夫繞瑞和來到了媽祖文化的發源地,在湄洲島當起了義務講解員。7月6日,「2024范長江行動福建行」的香港傳媒學子踏上了湄洲島,與王淑華夫婦進行交流,透過他們的故事,學子們了解到閩台民間往來非常頻繁熱絡,每天都有台灣島內台胞專程奔赴湄洲島向媽祖進香,同時也深刻感受到閩台之間有着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和同根同源的血脈親情。

「媽祖在哪裏,我們的家就在哪裏。」王淑華和丈夫繞瑞和來自台灣宜蘭縣,2021年他們選擇在湄洲島定居,平常經營餐車,售賣結合了莆田特色與台灣風味的小吃。而他們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就是在湄洲媽祖祖廟擔任義工,為遊客講解媽祖文化,至今已義務講解3年了。

在陸台胞 做兩岸文化交流使者

媽祖是王淑華一家的精神支柱。35年前,224名台灣媽祖信眾衝破重重阻隔,從台灣宜蘭縣直航福建莆田湄洲島,來到「媽祖故里」進香,成就了1949年以來兩岸第一次大規模民間直航。王淑華就是當年台灣漁船直航湄洲島的船員之一王明枝的女兒。

如今,王淑華和丈夫繞瑞和延續着這份信仰,跨過淺淺的海峽,留在湄洲島,不僅把台灣的美食文化帶到島上,還致力於傳播弘揚媽祖文化,做兩岸文化交流使者。

近幾年,夫婦二人活躍於媽祖文化的交流活動,在島上協助舉辦媽祖誕辰慶典、為遊客講述台灣媽祖文化,還積極參與到對岸的媽祖廟會中。媽祖作為海峽兩岸共同信仰的海神,不僅是漁民的守護神,更是兩岸文化交流的象徵。王淑華夫婦深知這一點,便開始策劃更多的交流活動,如組織兩岸媽祖信徒互訪、共同舉辦媽祖文化研討會等,增進了兩岸民眾對彼此文化的了解,也讓更多人感受到了媽祖文化的魅力。

「能在媽祖的『腳下』當義工,我感到很榮幸、很自豪、很開心。」王淑華表示,「只要條件允許的話,我願意一直幹下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把媽祖故事講給更多人聽,將媽祖文化發揚光大。」

閩台地緣相近 台胞登陸第一家園

數十年間,像這樣的海峽故事還有很多。自民間而起,於民間而興。海峽兩岸人同根、神同源,文化一脈相承。聽完王淑華講述與媽祖和湄洲島的經歷後,有港生深表感動:「媽祖文化不僅是信仰的寄託,更是連接兩岸同胞心靈的橋樑。王淑華夫婦的故事,是這橋樑上的美麗風景,見證了民間割不斷的交流交往,展現了兩岸民眾血濃於水的情感。」

「福建氣候以及飲食跟台灣相近,台胞可以快速融入這邊的生活,這裏就是台胞登陸第一家園。我希望能有更多台灣年輕人以媽祖文化為情感紐帶,多到大陸走走看看,讓兩岸年輕一代心更近,情更深。」港生薛卓穎說。

近年來,兩岸媽祖文化交流趨向多元化,不僅涉及謁祖尋根、巡遊祭典、締結友好宮廟等,還包括舉辦研討會、展覽、文化節等。去年9月,為期10天9夜的海峽兩岸同胞護駕湄洲媽祖金身巡安莆田活動掀起一股「媽祖熱」,兩岸600多家媽祖宮廟上萬人參與護駕,其中包括台灣91家宮廟500多名台胞。兩岸同胞以媽祖文化為紐帶,演繹了一段新時代兩岸民間文化交流的傳奇佳話。

話你知|親撥200萬元基金 援建媽祖廣場

1998年、2000年習近平專程帶隊兩次登上湄洲島調研,與海島幹部共同植樹,並強調要「把湄洲島建設成生態島」,這成為湄洲島華麗嬗變的肇始;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又囑託莆田市委主要領導要「保護好湄洲島」。

「湄洲島是媽祖的誕生地,習近平總書記當年在福建工作去島上調研的時候,湄洲島管委會的人跟他說,他們在建造廣場,要接待很多人,包括來自台灣的同胞,但是資金不足,工作出現困難。當時省裏有200萬元的省長基金。習近平總書記了解到湄洲島的情況以後,就把這200萬元都撥給他們,還囑咐他們要把廣場做大一點,讓台灣同胞來得多一點。」福州海峽兩岸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陳承茂回憶道。

陳承茂說:「媽祖文化是兩岸人民的共同信仰,因此可以作為兩岸共同的紐帶。我想,這可能就是習近平總書記重視湄洲島建設的深意所在。」

學子手記|「請」出媽祖護法 港生穿神偶服飾巡安

港生在台胞繞瑞和指導下,體驗神偶巡安。(大公報實習記者 邱子斌 攝)

「看起來容易,但實際操作還是要掌握一定技巧的,沒有那麼簡單。」記者在湄洲媽祖祖廟前廣場上體驗了一把穿着大型神偶服飾巡安。

聽到記者對巡安很感興趣,台胞繞瑞和從一旁安放大型神偶服飾的廟堂裏「請」出了媽祖身邊護法千里眼將軍,並讓記者體驗穿上。

他向記者講解了一些操縱神偶的技巧,但穿上重重的服裝,還要操縱服飾內的鐵絲,讓神偶似人般自如地擺動,真的十分不易。當記者脫下高2.2米、重達30公斤的神偶服裝時,大汗淋漓,全身濕透。

每年正月初八至十四,湄洲島媽祖金身繞境巡安布福鬧元宵,千里眼、順風耳兩尊將軍「神偶」會行進在隊伍前列作為開路先鋒。類似於西北的社火,廣東潮汕地區的英歌舞,媽祖巡安布福是一種精神寄託,也是全民皆可參與的民俗活動。

不僅是老一輩,近年來越來越多年輕人也關注並參與到這一文化活動中。今年的新版神偶形象就有「00後」參與設計,神偶操縱者也多為春節返鄉青年和在校學生。年輕人通過短視頻拍攝直播,親身參與,以及文創產品設計製作等形式弘揚媽祖文化,為傳統文化注入新鮮的血液。

蓬勃發展|「風沙島」變「東方夏威夷」

莆田湄洲島有「東方夏威夷」之美譽,島上景色迷人,學子們感受祖國海島風情。

碧海、金沙、綠林、鵝尾奇石、絢麗晚霞與落日……無數遊客湧入湄洲島,在有着「東方夏威夷」之稱的美麗海島,享受綺麗迷人的海島風情。

「這些年,湄洲島的變化真的是翻天覆地。」馬冰蓉是湄洲島「土著」,生於斯長於斯的她,見證了湄洲島的變化。「過去,島上風沙很大,沒什麼綠化,面朝大海的海景房沒人要,大家笑稱之為『海景煩』。」

自2000年起,湄洲島向綠色發展,持續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同時,啟動島上唯一天然淡水湖綜合整治工程,使得島上生態環境保護加強,污水治理和綠色低碳發展取得成效。如今的湄洲島,天更藍、島更綠、灘更淨、水更清、物更豐。2023年6月,湄洲島榮獲自然資源部頒布的「和美海島」國家級稱號。

「來過湄洲島,才知道,原來日出竟可以如此驚艷。而落日餘暉下的湄洲島,又有一種寫意的美。」港生邱子斌在前一天欣賞過湄洲島的日落後,第二天清晨4點,特意早起騎車開啟了一趟環島旅程。「一眼望盡的海天被朝陽暈開的霞光染得緋紅,岸礁在海面蒸騰而起的薄霧中似隱若現,或許真的只有傳說中的蓬萊仙島,才會有此妙境。」邱子斌興奮地描述道。

「如今環境好了,基礎設施也跟上了,湄洲島開始不斷加大推廣媽祖文化。」馬冰蓉說,這些年莆田舉辦了「天下媽祖回娘家」和「媽祖巡安」的推廣活動,透過媽祖文化,大大增加湄洲島的知名度,而媽祖文化也成為湄洲島的著名特色,旅遊相關產業在湄洲島得到蓬勃發展。

血脈相連|閩台翡翠媽祖同出一源 猶如兩岸同胞同根同源

在福建莆田湄洲島上,矗立着一座座巍峨壯觀的媽祖像,它們不僅是島上獨特的文化景觀,更是連接兩岸同胞心靈的橋樑。

不知不覺,「金木水火土」五行媽祖已經齊聚湄洲島。湄洲島上的五行媽祖包括:黃金媽祖(金)、巴西花梨木媽祖(木)、硨磲媽祖(水)、翡翠媽祖(火)以及傳統的泥塑媽祖(土)。這些媽祖神像們雖形態各異,材質不同,但都承載着媽祖文化深厚的歷史底蘊和兩岸同胞的共同信仰。

其中,代表火行的翡翠媽祖與台灣淵源特別深。高1.33米、重1.6噸的翡翠媽祖神像,不僅展現了中華玉雕藝術的非凡魅力,更成為兩岸媽祖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據了解,這座翡翠媽祖與2011年贈予台灣大甲鎮瀾宮的翡翠媽祖像同出一源,均取材於同一塊翡翠原石。這種「同源同宗」的紐帶,不僅體現了媽祖文化在兩岸的深厚根基,也象徵着兩岸同胞血脈相連、情感相依的深厚情誼。

學子觀察|媽祖文化「常新」 吸引青年粉絲

2012年,由內地演員劉濤主演的電視劇《媽祖傳奇》熱播,講述了海上女神媽祖的一生,這或許是很多年輕人了解媽祖文化的最初渠道。而使媽祖「出圈」則是關於媽祖巡安辦理「身份證」的新聞:為了方便湄洲媽祖乘機搭船到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泰國等國家巡安,公安部門為媽祖首次製作了虛擬身份證。媽祖用這張身份證購票乘飛機、搭郵輪、坐動車,通過媒體的報道傳播,產生了轟動效應。

因親和的形象,媽祖被越來越多年輕人所了解和喜愛,甚至有網友親切地稱她為「默娘」。在7月6日走訪中,學子們在湄洲媽祖祖廟內見到,香煙繚繞,人潮湧動,鞭炮聲不絕於耳。信眾們虔誠膜拜、懇切許願。當中不少是年輕一代,他們將手中的三支清香高舉過頭,虔誠地行三跪九叩禮。看到此情此景,有港生不禁感慨道:相信媽祖文化這一寶貴的民間信仰將在未來會得到更好的傳承。

湄洲島上,以媽祖為原型設計的文創商品,讓許多年輕人對媽祖文化產生了新鮮感,覺得「很酷很時尚」。

「店內的產品巧妙地將媽祖文化與現代設計相融合,創造出了一系列既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又不失時尚感的商品。」有同學邊看邊忍不住表示,以媽祖元素設計的冰箱貼,既實用又有紀念意義;別致的胸針,將媽祖IP形象用現代設計呈現,令人愛不釋手;而媽祖服飾的香包,更是巧妙地將傳統服飾的精美圖案融入其中,散發着淡淡香氣,既美觀又祈福。

(來源:大公報A10:內地 2024/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