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場外勞幫到手 工作積極獲好評

目前已有約3,000名輸入勞工在機場地勤工作,另有一批外勞正逐批安排來港接受培訓、考試、考牌等後投入地勤工作。 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僖)香港各類輸入勞工計劃運作大半年,受惠行業的僱主都形容外勞是及時雨,緩解人手不足的效果立竿見影,但仍未徹底解決人手問題,希望香港特區政府能增加輸入名額。航空公司服務商協會主席劉敏儀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目前已有約3,000名輸入勞工在機場地勤工作,另有一批外勞正逐批安排來港接受培訓、考試、考牌等後投入地勤工作,他們的工作表現普遍獲僱主讚賞,「他們普遍工作積極,樂於加班,好幫到手。由於他們能說廣東話,與本地員工同聲同氣,合作暢順。」

航空業界:約3000人做地勤工作 懂粵語與本地工同聲同氣

航空公司服務商協會主席劉敏儀

劉敏儀表示,航空業迄今有數千名外勞來港,並投入機場工作,工作表現勝預期,尤其在加班問題上易話為,「外勞更樂意加班,工作認真令本地員工對他們都好歡迎,兩地員工融為一體、合作無間。」

填補前線缺口 利本地員工晉升

由於外來員工填補最前線工作的缺口,本地員工就有更多晉升空間,更多人升任組長、督導員等崗位。不過,目前仍有一些技術類工種,例如特種車司機、維修人員、機械/升降台操作員,以及基層管理人員等職位缺口越來越大,「限於合約,這些職位不能從外勞中晉升,因此盡量在本地員工中晉升。隨着機場航班增加,中層人力缺口會愈來愈大。職訓局已開辦相關課程,各公司亦正加強培訓本地員工,但難以趕上需求增加,未來或者也需要由內地直接輸入相關職位。」

機場外勞與本地員工同工同酬,外勞可以選擇經由港珠澳大橋即日往返珠海居住,每天耗時約3小時經港珠澳大橋往返機場上班,亦有外勞在機場附近、如東涌等地合租房間居住,「但始終香港租金高昂,絕大部分外勞傾向住在珠海,每天往返機場。」

盼大橋巴士加密班次 省外勞往返時間

劉敏儀擔心交通時間過長,影響外勞休息時間,「機場地勤大都需要輪班工作,以及經常需要加班。港珠澳大橋雖然24小時通關,但通宵更金巴班次稀疏,令交通時間長,或令相關員工休息時間不足。」她希望港珠澳大橋的巴士服務能加密班次,以及簡化過關手續,節省外勞往返的交通時間。

自從航空業獲准輸入勞工後,機場前線人手基本上滿足服務需求。不過,問題是目前機場航班仍僅恢復到疫前八成左右水平,預計今年底才能恢復疫前水平。隨着明年三跑投入使用,預計航班數量會繼續直線上升。因此,即使後續仍有兩三千名外勞投入前線工作,人力缺口仍會持續擴大。

冀進一步放寬外勞輸入限制

她指出,按照現有輸入外勞規定,本地員工和外勞人數比例為2比1,按這個限制,目前6,000名外勞已用盡限額。「現在機場本地人手很難補充,變相令外勞名額也難以增加,形成新的人力樽頸。」就此,她希望特區政府進一步放寬外勞輸入限制,以免未來影響機場正常運行,「機管局意識到未來人手問題,正進行調查評估,相信未來會提出應對方案,擴大輸入勞工,以應對人力缺口。」

小巴業:外勞考牌需時 倡彈性調節合約期

輸入內地司機補充人力缺口後,小巴服務已有改善。(資料圖片)

本身營運多條專線小巴的陳志輝對香港文匯報表示,以往小巴司機不足,影響班次等服務,但輸入內地司機補充人力缺口後,小巴服務已有改善,惟全港仍有約千架小巴因司機人手不足而閒置,他促請政府推出新一輪輸入計劃。同時,他建議政府因應小巴司機要來港考牌的實際需要,靈活調節每名外勞司機的合約年期。

香港特區政府去年6月起因應建築業、航空業和公共小巴及客車等運輸業人手緊絀問題,公布有關特定行業的輸入勞工計劃,並於去年7月17日開始接受申請。其中,建造業至上月已批出9,731個輸入勞工配額,涉及木工、鋼筋屈紮工、泥水工、空調製冷設備技工和消防設備技工等工種,航空業至今則批出逾5,823個配額,至於公共小巴/客車行業獲批配額合共只有1,700個,至上月底只有逾700名內地司機抵港。

「我營運的小巴線包括由黃埔花園往來又一城,曾因為司機不足,班次較疏落,要12分鐘至15分鐘一班車,造成乘客流失,改搭港鐵。」陳志輝向香港文匯報反映人手不足導致客源流失,去年他首輪申請輸入15名內地司機來港,當他們在農曆新年後抵港,現專責駕駛黃埔的小巴線,「班次已加密至5分鐘至8分鐘一班車,相信可以吸引乘客回流。」

他表示,是次輸入的司機由30歲至50歲不等,較本地司機年輕。他在第二輪已獲批輸入9名內地司機,將透過內地勞務中介安排招聘和面試,輸入的司機將投入港島區天后至寶馬山,以及西灣河到耀東邨兩條小巴線的服務。

僅900配額唔夠分 盼第三輪可輸入更多司機

陳志輝直言,小巴業配額並不足夠,「業界總共有1,000架小巴因無司機晾起(閒置的意思),每架車要兩名司機,但小巴業只有900個配額,行家唔夠分,所以希望繼續有第三輪,可以輸入更多司機。另外,輸入的司機有豐富駕駛經驗,但嚟到要考牌,因為唔熟悉香港考牌規則,可能要考幾次,但一張合約兩年,每名外勞司機可能由抵港到考到牌只剩下一年半服務時間,希望有第三輪輸入申請時,特區政府考慮吓小巴業情況。」

建造商會建議撤指定地盤工作限制

建造業目前獲批約8,000個外勞名額,已安排來港工作的則有4,000餘人。(資料圖片)

建造業是輸入勞工計劃的主要行業之一,香港建造商會會長林健榮向香港文匯報表示,建造業目前獲批約8,000個外勞名額,已安排來港工作的則有4,000餘人。這些工人只能在指定地盤工作,絕大多數於公務工程工作,不能跳工,「現在每名獲批來港外勞有兩年工作簽註,但建築工程不可能剛好兩年就完工。部分勞工往往來港只幾個月就工程結束,或者剛續期不久工程結束,又不能到其他本地地盤工作,那麼只能將這些工人送回內地,同時又再為新地盤申請外勞,耗費很多沒必要的申請程序。」他建議撤銷在指定地盤工作的限制,增加人力資源的靈活度。

林健榮指出,該批外勞都有相關經驗、都是年輕人,工作效率明顯優於本地工人。他們的月入相等於本地工人收入中位數,雖然僱主會向他們收取最多一成的月薪作為住宿租金,但僱主仍要提供部分補貼,成本往往較聘請本地工人高。不過,由於外勞工作態度積極,工作效率高,各建築公司都很樂意繼續聘請外勞,外勞們對來港工作環境亦十分滿意,迄今未見任何投訴。

他直言,本地建築工人嚴重老化,逾四成超過50歲;逾兩成超過60歲。建造商會每年進行兩次建造業人手調查,分別於12月和5月進行,根據未來半年各建築公司的工程合約和工程量,評估各自公司人手情況。去年12月調查顯示,建築業工人缺口逾11%,今年5月調查顯示,缺口收窄至8.5%。

林健榮分析,人手短缺情況緩和與逾4,000名外勞投入崗位有直接關係,也與經濟前景看淡、私人工程大幅減少有關。同時,本地培訓工人數量大增,由過往每年6,000人至7,000人,增加至目前每年約1.2萬人,亦起到重要作用。

「雖然私人工程減少,但隨着政府各項大型基建陸續落實,未來數年,政府的基本工程開支預計平均每年約900億元,較過去5年的平均每年760億元,增長約17%,建造業工人缺口持續擴大。因此要確保政府基建工程如期推行,仍要持續增加輸入外勞。」他說。

用盡工作簽註時間 減行政手續

目前輸入外勞政策仍有諸多限制,且申請程序繁複:「現在每名獲批來港外勞有兩年工作簽註,但都只能於指定地盤工作。」部分外勞來港只幾個月工程就結束,或者剛續期不久工程結束,僱主耗費很多沒必要的申請程序。若政府能取消外勞在指定地盤工作的限制,用盡工作簽註時間,可減少很多沒必要的行政手續。「同時,希望政府能增加輸入一些稀缺工種,如高科技建築工具編程員、天秤裝卸技術人員、大廈預製組件技術人員等。」林健榮說。

(來源:香港文匯報A03:要聞 2024/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