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評論|敦煌是千年前的香港?暑期旅遊熱下的冷思考

敦煌鳴沙山迎遊客熱潮(大公文匯網記者 王凱輝 攝)

文/王凱輝

每年夏季都是旅遊市場的黃金節點,隨着暑假的到來,「暑期檔」旅遊浪潮也正奔赴全國各地。香港和敦煌也迎來了一波又一波遊客,旅遊業促進了當地經濟。有人說「敦煌是古代的國際大都市,相當於今天的香港。」香港是現如今的國際大都市,兩個城市在文化、旅遊上都有共通之處。香港和敦煌在旅遊上都有值得相互借鑒的地方,只有適應當地旅遊模式,完善旅遊系列服務,才能迎來文旅市場持續發展。

香港與敦煌為吸客都下了「大功夫」,做了「大文章」。為滿足遊客需求,敦煌加強旅遊宣傳促銷,開展多種文化研學豐富文旅業態,增開加密航線航班、開通國際旅遊包機,多措並舉吸引遊客。香港也是如此,個人遊城市圈不斷擴大,內地客訪港免稅額提高至人民幣12000元,特區政府聯合商家推出系列旅遊活動及優惠政策……激發了各地遊客赴港旅遊熱情。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訪港的旅客人數已經超過2100萬人次,暑期來臨,訪港旅客持續增加。

遊客在維港打卡拍照。(大公文匯全媒體資料圖)

香港旅遊空間很大,敦煌旅遊模式值得學習。敦煌僅有人口20萬,月均接待遊客40多萬人次;香港人口750多萬,月均接待遊客350萬人次。敦煌文旅系列吸客「組合拳」效果明顯,旅遊市場持續火熱。今年上半年,敦煌莫高窟、鳴沙山月牙泉等六大景區共接待遊客2,696,875人次,相比2023年同期增長31.67%。敦煌旅遊打卡地匯成系列,遊客黏性較強。遊客來敦煌的目的是「看敦煌莫高窟」、「打卡月牙泉及鳴沙山」、「騎駱駝」……欣賞絲綢之路風光,體驗敦煌文化盛宴。同樣,遊客赴港也是如此,打卡維港、旺角,吃喝玩樂、購物,以及打卡港片取景地,欣賞香港風光,體驗「一國兩制」香港文化。與敦煌不同的是,香港遊玩項目雖多,但分散且不系統化,打卡點之間距離較遠。對此,香港文旅可整合資源,將各區特色旅遊項目匯集成片,將同一種風格統一化,更能吸客。

遊客在鳴沙山騎駱駝。(大公文匯網記者 王凱輝 攝)

敦煌文旅宣傳效果好,香港應加大旅遊宣傳力度。敦煌文旅舉辦鳴沙山月牙泉景區萬人星空演唱會,遊客打卡短視頻擴大了宣傳效果,吸引更多遊客前來「朝聖」打卡。香港應重視社交媒體宣傳,從抖音、微博再到小紅書,哪裏有遊客就應在哪裏宣傳,講好香港旅遊故事。遊客在港打卡也會發布於社交媒體進行推介宣傳,但一個「差評」就能讓香港旅遊背鍋,實屬不值。香港特區應持續做好「禮貌運動」,重視首次來港遊客的體驗感,這樣才能讓香港旅遊不斷火熱起來。

文創產品是城市文化傳遞和情感表達,能將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效益。敦煌遊客體驗最深的便是敦煌的文創產品種類多且精緻,有遊客說「逛一家買了,再逛還要買」,從莫高窟版畫、飛天絲巾,再到各種敦煌明信片、夜光杯……每家文創店產品也略有不同,便於遊客有更多購買選擇。相比之下,有眾多旅遊資源的香港文創產品卻很少,僅有香港故宮、迪士尼等。香港要大力挖掘文化資源,製作具當地特色的文創產品,並與其他城市聯動,推出不同風格的文創產品。

敦煌景區處處可見特色文創產品,吸引一眾遊客體驗購買(大公文匯網記者 王凱輝 攝)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交通設施完備,遊客路標引導等設施完善。敦煌景點雖然都很臨近,但公共交通車次較少,眾多遊客只能選擇「報團遊」或是「包車遊」,同時月牙泉等地路標較少,對遊客造成一定困擾。

香港、敦煌兩地交流眾多,兩地居民也相互打卡旅遊。一邊是敦煌市民在香港體驗國際風光、打卡維港,感受香港文化;另一邊是香港市民在敦煌打卡拍照,體驗西北風土人情,感受敦煌文化魅力。有香港市民反映,「一周一班的航班直飛太少了,而且是在周一,錯過了就只能在上海、西安、成都等地轉乘,要等很久,安排起來也不方便。」希望能適當增加航班。

香港直飛敦煌航班每周一往返(大公文匯網記者 王凱輝 攝)

文旅歷來都是政府「搭台」,業界「唱戲」,有了「人氣」,才能將其變為「財氣」。香港和敦煌在旅遊上有共通之處,兩地文化底蘊深厚,旅遊資源豐富。暑期遊客到來,兩地都接住了「潑天的富貴」,但仍需完善旅遊設施,加大宣傳,才能帶來持久的文化宣傳效應和旅遊經濟收益。